3月26日,李彦宏公开演说称“中国人更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小编决不允许这样“被代表”,如果有得选,我才不会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
互联网个人隐私的泄露,从同意授权开始
不论是手机系统还是APP,大家下载使用过程中,第一步便是授权,也就是把隐私的查询记录使用的权利交给系统或是APP。现在虽然基本都会出现《隐私声明》之类的提示,但又有谁点开去仔细越多,若点击不同意,则会无法正常使用软件。因而用户渐渐地选择忽略这一步骤,直接同意授权,甚至把获取隐私看做“理所当然”,甚至成了使用软件的“必备条件”。久而久之,用户便“没那么敏感”。
大数据需要个人隐私,但这并不是肆意利用隐私的理由
当今社会还处于互联网时代,社会中每个人的信息和隐私都有一定的价值,集中起来进行大数据分析,有助于互联网企业对用户进行“画像”,找出利用价值的信息财富。不论是新闻推送,还是口味,这些企业会经过大数据分析,把你喜欢的类型的商品推送给你,提高用户满意度,但这些并不是过度获取、滥用个人信息的理由。
不知道大家遇到过没有,搜索引擎中搜索某件商品,很快你就可以通过任何网页的广告位看到相关推送;使用购房类APP后,收到楼盘推销电话短信直线上升,这些都是个人隐私滥用的结果。安装APP时候若是仔细观察《隐私协议》的话,会发现许多肆意获取个人隐私的行为,例如天气APP需要通讯录权限,读书APP需要摄像头权限,这种需求会是合理需要吗?
李彦宏的“用隐私交换便捷性”语论刺激了不少人的神经,不少人震惊过后选择了无视,真真正正表达出“不敏感”的特性,把个人隐私问题放在脑后,更看重眼前便捷,更多的人表达的更多是无奈,“我也不想把隐私分享出去,但不分享就得不到便捷的服务”。
授权式的分享隐私更多是种“无赖”的做法。首先商家不会给你明确的说明和告知获取个人信息的后果,只是“默认”用户与其签订协议。第二“默认”签订的是包含数十上百条晦涩难懂的合同文本,人们一般不会打开,打开也难以找到隐藏其中的隐私收集条款。
尊重并严格保护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利用是互联网社会的基本原则。希望国家早日出台相关规范,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权利。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