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熊孩子偷偷给手机游戏重置7000块,花掉奶奶一整年生活费”、“15岁少年沉迷暴力游戏,为体验杀人快感,将23岁女邻居残忍杀害”。
诸如此等新闻已经数不胜数,悲剧不时发生,“问题网游”却屡禁不止。
目前,全国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涉嫌网络赌博、血腥暴力、色情低俗的网络游戏应用程序3975款;文化部向公安部移送淫秽游戏案件线索涉及网络游戏4000余款;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对小米、360等互联网游戏企业进行处罚,行政处罚结案共14起;广东清理涉网络游戏有害信息1.9万条,关停违法违规账号6726个,下架有害游戏应用800多款……
如果但看以上一系列数据,人们大多会认为整治“问题游戏”已经卓有成效。
监管难以覆盖,问题游戏依旧存在
“大扎好,我系渣渣辉……”相信所有人在打开网页或者视频的时候总是能听到这一段“蹩脚”的广告词,令人烦不胜烦。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种粗制滥造的广告词和种类各异的衍生视频,为这款被文化部点名查办的网络游戏带来超过5亿元的惊人月流水。
而在此前,被网友们调侃的“我一直在洗澡,油腻的师姐在哪里……”走的也是一样的套路。对于这样强行出现的弹窗广告,不要说不玩游戏的人,就连笔者这样的骨灰级网游玩家也是深恶痛绝。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各类网络游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网游市场空前繁荣的背后,无数的网游“小作坊”粗制滥造的产物也霸占了各大网页的广告位。对于价值观已经成型的成年人,这些广告虽有些让人不适,但只要无视就好,可对于心态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这些光怪陆离的画面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而由于这些问题游戏常常包含暴力、恐怖、色情等因素,很容易将未成年人引向歧路,甚至酿成惨剧。
作为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的游戏行业,“精神鸦片”等充满贬义的帽子一直似脱未脱,让人们感到悲伤的是,直到2018年,仍然会有家长把自己的子女送去临沂接受雷电法王的洗礼。事实上,笔者认为,在“问题游戏”无法彻底被杜绝的大前提下,未成年人应受到家长更多的关注,用自身言行去给他们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不是简单的一禁了事。人的思想如同洪水,只可疏,不可堵。
合格游戏外挂猖獗
一边问题网游难以整治,另一边“合格的网游”也被外挂所困扰,普通玩家苦不堪言。
比如去年横空出世并大火至今的《绝地求生》,自瞄、锁头等FPS类游戏经常出现的功能都已经是“小意思”,“射出的子弹会拐弯”、“整个屏幕大的手雷”甚至“跑步追吉普”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外挂如今也是遍地横行。
外挂这一项随着游戏行业起步就出现的作弊行为,一直到今天仍在横行。一间屋子,一台电脑,一个程序员,敲几行代码,就能利用玩家“想赢”的心里牟取暴利。
而目前国家还尚未出台针对网游作弊行为的法律法规,但编写外挂一事本身就是一种盗取软件数据并篡改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游戏制作者、经营者和其他使用者的权益。
更为可悲的是,这一“行业”甚至已经形成了黑色产业链,从编写,到宣传,贩卖,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笔者认为,游戏已经成为了基于互联网的重要文化产业,依托网络游戏而衍生出的“电竞”行业也已经具备了进军职业体育的资格。运动员服用禁药作弊会受到严厉的处罚,那如果游戏玩家使用外挂作弊又该如何呢?
安全有隐患 盗号事件随处可见
很显然,这又是一个让广大玩家痛心疾首的问题。
2017年9月,福建大田俞某在网游《诺亚传说》中结识陈某,俞某宣称以5000元出售自己的游戏账号。陈某支付所有钱款后,俞某立即将他拉入黑名单、屏蔽电话。大田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俞某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计人民币5000元,数额较大,已构成诈骗罪。
这一判罚可以说让无数玩家拍案叫绝,但游戏盗号与外挂一样,多年来早已形成成熟的黑色产业链,甚至可以细分出盗号、洗号、卖号等多个环节,分工明确,环环相扣。2017年5月,西安警方成功打掉某涉案资金达100余万元的盗号产业链。
但对于无处不在的信息泄露和账号被盗等问题来说,寥寥几次成功的打击也只是杯水车薪。
网友世界虚拟复杂,网络玩家又鱼龙混杂。在游戏中,人们无法得知屏幕另外一端的“好友”究竟是狼是羊。但游戏的发展到如今已经足够壮大并且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治理需要法律约束监管游戏的开发、经营和线上各个环节。
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只靠简单的“关停”、“封杀”,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但所有事都有两面性,想要解决“三无网游”对社会带来的危害,光靠治理显然不够,游戏玩家们,不管是混迹社会的成年人,还是涉世未深的小孩子都应该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对待游戏,应当取之精华去之糟粕。试想,如果玩家提高了自身的是非观、价值观和对游戏的鉴别力,还需要政府如此费力不讨好的监管么?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