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看电商发展下的就业结构变迁

来源:A5专栏 时间:2018-04-20

中国青年报曾有过一项调查,80年代最受欢迎的职位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在那个年代,科学家、医生、教师等职业首次被鄙视了,下海渐成风潮。

几十年后的今天,商业环境、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家叫个外卖、出门打个出租、躺在床上肆意网购,在服务的另一端,连接着无数个小微商家、的哥司机、网店,甚至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即使身份认同感依然不同,大家也能够更加坦然地相安无事、各自生活。

不知不觉间,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讲,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从一个个个体生命的蓬勃兴盛、姿态万千开始的。

就业结构变迁:从“金饭碗”到“金板砖”

“我能理解这些年轻孩子的选择,当年我们这批知识分子下海经商,身边人的反应激烈多了,也一步步艰难地走了过来。现在的孩子,算是遇到了个好时候。”孙大爷喝着浓茶,谈及热衷电竞并毅然选择学习电竞专业的孙女、整天忙着发货收货四处联络小姑娘搞直播的孙子,有些感慨。

孙大爷是笔者很敬重的长辈,80年代下海潮风起,当了多年教书匠的孙大爷最终没扭过自己的胸有不平,选择了下海,“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回头看看,总算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站过,孙子辈们走的路都很特别,肯定有一半原因是遗传了我的基因。”

孙大爷的话不禁让我心有莞尔,我想他没说出的另一半原因,大概要归因于这个被技术进步、互联网和电商等新形态充满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500万人。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新就业方式的出现,2013年至2016年,我国服务业就业累计增加6067万人,年均增长5.1%,高出全国就业人员年均增速的4.8个百分点。

自媒体、插画师、网红主播、淘宝店主、新零售讲师……各式各样的新兴职业,在新技术、新业态的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和接受。即使是灵活用工或作为自由职业者,如今也很难会被轻易定义为不务正业,甚至这样的工作生活状态很多时候反而会招致艳羡妒忌,毕竟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让太多人感到困顿和焦虑。

“以前在老家工厂上班,一个月拿2、3千的薪水还不觉得怎么样,现在做网店模特,试试衣服、拍拍美照,多赚好几倍,虽然有时候也很辛苦,自己觉得还行吧,你也知道,没有什么回头路好走,再回去接受2000的工资是不可能了,继续往前看吧。”一位做淘宝店模特的朋友如是说。“我还是更喜欢自由一些,不太喜欢被束缚,自由安排时间,靠手艺吃饭,虽然没有多大富大贵,这样的状态我觉得也很惬意。”一位年轻的插画师对笔者表示。

“从2013年做到现在,你说我也算得上附近区域头部自媒体人了,上学那会儿调皮捣蛋惯了,专科刚毕业的时候很受挫,心说要么回家种地靠天吃饭吧,你能想到咱最后居然是靠笔吃饭?安静的时候想想,还像做梦一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啊。”闲时小聚,这位自媒体朋友常常感叹,拥有一项技能傍身是有多么重要,“至于出身神马的,so what?”

坦白讲,这位朋友说出了一部分事实——老一辈们推崇的“金饭碗”,已经被越来越兴盛的商业经济慢慢击穿了,“金板砖”般的技能才是更好的生存之道。在过去,大家对世俗成功的定义相对紧窄,活在体制内,做一个安稳度日的螺丝钉,或者去顶级外企、大型集团企业当个白领,慢慢寻求上升,诸如此类,轻易不逾矩。如今的金饭碗,在很多社交场景里,甚至带有很强烈的贬义性质。

当然,现在太多的路径可供所有人自由选择,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新的困惑或冲击。从事任何职业,比拼收入,都可能出现有人一年赚你一辈子的现象,那些网红、主播们动辄超越明星般的收入水平不仅令人咋舌,也时常考验着很多普通大众的心脏承受程度。

新经济下的电商、新零售:城乡山野、老少青壮的生存图谱

不过,就业结构的变迁,其实有更深层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也有新经济业态本身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的结构性就业问题依然很突出,这不仅表现在传统的、尤其是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下岗人员增多,并且很难适应新经济形态催生的新职业,更表现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格局调整导致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就业岗位转移或流失。

众所周知,规模以上工业的产量和产值一直在上升,而就业人数从2014年开始掉头向下(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达到峰值18277.8万人,据国家统计局),整个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大量劳动力不可避免的暂时掉队。

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吸纳更多劳动力的潜力下降,我们可以用虹吸原理来理解,大量劳动力开始向薪酬回报越来越好、吸附力越来越强的第三产业迁移。在这样的维度里,近几年电商平台、新零售等业态的爆发性发展,以天猫等为代表的电商巨头成了吸纳劳动力、带动全产业就业的巨大漏斗,就不难理解了。

前几天,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数据很有意思,报告显示,2017年阿里巴巴零售生态创造就业机会总量达3681万,比2015年创造的3083万就业机会多出了600万。短短两年时间,阿里巴巴这只新零售旗手创造了惊人的就业机会。在新零售力量推动下,传统实体零售企业也开始重新焕发活力,某种意义上说,巨量劳动力的涌入既是新零售重焕活力的原因,也是结果,并进而反哺回整个电商业态,推动着电商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在人大的这份报告里,受访商家电商业务量近3年来增长迅速,43.8%的商家电商业务量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其中约1/4商家电商业务量实现年均增长翻番,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这些新经济、新形态催生的新职业机会,很大程度上似乎更适用于80、90后这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群体,事实是这样吗?就业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要实现国家提倡的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年龄偏高群体以及边远农村群体的就业生存情况,可能更值得纳入讨论。

这些年,笔者零零星星返回老家,这种长时间、间歇式的探视,反而对边远农村的变化感知更为敏感。最大的触动,一是猛然间发现村淘这样的事物居然就矗立在我熟悉的山野之间,看着曾经遍布家电下乡等标语的半截围墙、猪圈羊圈上,已经被“农村淘宝啥都有,购物都在家门口”等类似的标语所占领,感慨万千;二是不少高龄的父老乡亲,竟开始作为“代工厂”般的存在帮助一些小微电商编织手工艺品等计件物品,除了种地耕田,他们又有了新的营生,有一刹那,我真觉得,这些勤恳却又几乎被淘汰掉的老乡们,再次重生了。线上线下打通的新零售,原来也帮助教育程度不高的中老年边缘群体解决了就业问题。

另外的触动则在于,笔者模模糊糊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回或留在农村,在电商平台上倒腾着农产品,或者再向下,承包菜园、圈养家禽牲畜,做起了产业链的终端供给生意,“空巢”这个词,会不会就渐行渐远了呢?遥祝他们。

和文娱产业、区块链这样的纯虚拟经济业态不同,电商这个业态其实很难直接定义为虚拟经济,或许将其称为实体经济或虚拟与实体融合的经济业态,更为贴切。零售业作为最重要的服务业门类,2017年仅阿里这个平台就贡献了1405万个交易型就业机会、2276万个带动型就业机会(包括543万个支撑型就业机会和1733万个衍生型就业机会),对上游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下游的快递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带动作用明显。

在笔者看来,类似阿里这样的电商平台,至少将六种群体打破空间、时间限制的拧在了一起——卖货的、卖内容的、卖营销的、卖技术的、卖田间资源的以及卖体力劳动的,这六种力量遍及城乡山野、老少青壮,透过互联网,一起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生存图谱。

如果把其他所有主流电商平台都算上,这股力量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之大、对吸纳劳动力转移的贡献之大,大概也只能用惊人来形容了吧。

我在想,电商这样的业态,除了给我们带来便捷的生活、丰裕的物质享受之外,也逐渐为那些遭受就业之困、渴盼找到令自己舒适的生存之道的人,打开了退路。这条退路,同样适用于我们所有人,就像笔者曾经说过的,这个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亏待愿意努力和付出的人,任何人凭本事做到的事情,都值得尊重,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被这个时代赋予了更多具象的、可触摸的意义。

我们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