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通今,富士康30年开启重大蝶变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8-06-20

1988年,在深圳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厂,从刚开始的模具加工,到如今已是一家年收入近9000亿元、拥有员工120万人的“超级企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它紧紧把握住了每一个历史机遇,同样被誉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经典范本。

回顾在祖国大陆扎根发展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这家企业神奇而又神秘,它叫富士康,今年30岁。

2018年6月6日,它度过了自己30岁生日。活动当天富士康召开了“三十而立 智造未来”三十周年庆祝会暨工业互联网论坛,富士康30周年产品展、照片展,富士康30周年同乐会及88回娘家等系列活动也相继举办,让大众看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富士康。

一段历史凝结人民功勋

说起富士康,就不得不提它的母公司鸿海精密集团。众所周知,早在1974年,郭台铭就在中国台湾创办了鸿海精密集团。改革开放期间,1988年郭台铭选择扎根深圳,创立富士康,英文名Foxconn。30年里,这家企业就像一颗茁壮成长的大树,成为了全球最大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不但把最好的技术引入中国,也输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

总结富士康30年成就,郭台铭归功于每一位员工的付出。他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富士康最美的风景是人。”作为120万员工的掌门人,他认为人是富士康最大的优势,也是富士康成功走到现在最重要的原因。

这用国家领导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一句话就是:“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依靠人民,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中国奇迹”,依靠员工,富士康实现了30年的飞跃。

一群“ 富” 人再度回到“ 娘家”

30年前的富士康还叫做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是深圳西乡崩山的一个小小厂区,100多人的工厂,在当时规模不算大,但是口碑很好。“当时,我们的伙食费比薪水高,薪水是180元,伙食费是240元。而且每周一个鸡腿,每天一个鸡蛋,来保证员工营养。”这样的待遇在当时可谓“豪华”,在刚刚改革开放,物质还不够丰富的时代,鸡腿一度被工厂买断货,富士康蓝领工人的薪资也一度超过大学老师。这样的优厚待遇,以至于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找对象就要找穿着蓝工服(海洋厂工服)的富士康小伙儿。

6月8日,这段历史被重新搬上了舞台,在富士康30周年同乐会(内部庆典)现场,当富士康90后员工在台上表演这段历史的时候,1988年第一批进海洋厂的老员工就坐在台下。他们中的一些人离开富士康已经十几年了,但是看到这个名为《最初的我们》的节目,仍然让他们激动不已。

这次1988年老员工回厂活动被内部冠以“88回娘家”的称谓,实际上,多年来富士康都把自己当做员工的“娘家”,他们为员工办集体婚礼,开通78585关爱热线、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2018年6月8日,233位海洋厂建厂时期的老员工从全国各地回到自己的“娘家”,参加富士康30周岁生日会。虽然30年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在富士康度过的青春岁月,通过“传帮带”积累的技术实力、培养的职业素养仍然给他们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天,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亲自上台与这批老员工合影,让他们仿佛回到了过去那段光辉岁月。

习理论” 打造人才森林

30年来,120万人的富士康犹如一个人才基地,向社会输送了无数人才。据了解,富士康会不定期举办活动,保持与老员工的交流。对一批批在富士康成长的员工来说,这并不是一份工作那么简单,还可能指导并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

当年富士康还是一个百十人的小厂,郭台铭就提出了学习理念。

“农民工也好,知青返乡也好,我给他们上课,当时我就提出一个理论叫‘习理论’,我认为学是知识的积累,习是实际操作,习比学更重要。”因此,工作中学习、学习后工作、习比学有效,沉淀为了富士康如今的学习理念。

不过,相比于最初的老员工带新员工的“传帮带”式培训,如今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系统化、规范化,2001年富士康成立IE学院(现工业互联网学院)。IE学院的教学理念是“让富士康每个努力向上的人,都有学习成长的机会。”作为早期的企业级大学,当年IE学院的出现,也开辟了企业级培训的先例,让许多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有了实践经验,为他们掌握系统完善的操作技能打下基础。

今年,IE学院正式更名为工业互联网学院,“我们在职教育有清华大学博士生5名,硕士生1947名,专升本9345人,高升专3万人,中专11900人,总计53000人,我们参加各种技能考试,模具技师培训数万人。”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郭台铭骄傲地宣布这几年人才培养的成果。随着IE学院的壮大,一批批人才从这里走出去,李晓光、肖云辉等技术能手不断涌现,为后期富士康技术革新、专利申请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8-2000年我们连续3年是中国企业大陆专利申请第一,2002-2010年连续9年中国企业大陆专利申请排名前三,1984年至今华人企业全球专利累积申请第一、核准第一。从深圳出发,富士康目前在大陆投资建设40多个生产基地。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在大陆申请专利54600件,核准29900件;在世界各地专利申请已累计146200件,核准83600件;在大陆平均每年占大陆出口额3.9%,30年来累计创汇近2400亿美金……”很难想象,一个被外界称为代工厂的企业,竟然有如此骄人成绩。

超级独角兽撕掉“ 代工厂” 标签

30年来,富士康从一家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百人小厂,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代工厂,伴随着人才结构的转型,富士康如今也撕掉了代工厂的标签,拥有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和引以为傲的自有品牌,实现了向全球精密制造、高端制造、先进制造的产业巨头的转型。

眼下,借势“互联网+”,转型为“数据驱动”的企业是不少传统企业的目标,但却苦苦找不到数据化的路径。富士康的做法是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自己作为知名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几十年积累沉淀的“精益制造”,包括技术、工艺、经验、方法、流程等数字化,既赋能自己,加速自身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蜕变,同时也进一步将这些能力释放出来赋能行业,从而打开更大的数字化新发展空间。

2015年,富士康成立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并在2017年创造了A股IPO最快过会纪录。其在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位为“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就是希望转变富士康未来30年的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的“+互联网”的转型。另外,富士康还将考虑合伙人制度,留住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人才,给高科技人才创造最好的、最适合发展的工作环境。

6月8日,超级独角兽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601138.SH)正式登陆A股,股票简称“工业富联”。公司A股总股本为19.695亿股,发行价13.77元,早市开盘,富士康股价大涨44.01%,到达19.83元,总市值为3905亿元,超过海康威视,成为A股市值排名第一的科技企业。

“我们凭借过去30年制造经验的大数据,走向未来30年的工业人工智能。我们已经累积很多制造经验,这些设备都是我们自制,掌握的核心技术能力。富士康全力推动智能制造,尽力在中国先进实体经济中担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领头羊。”郭台铭很有信心地说。

“深圳未来是中国的硅谷,富士康龙华园区将成为‘微硅谷’。富士康龙华园区拥有精密机构件、模具、刀具、光学、物理、软件、半导体、设计等中心,云端处理、云计算、雾计算、人脸识别、数据传送、无人商店等等技术和应用,以及成千上万的新材料。”郭台铭说,在这两平方公里的园区,都能找到自己的想要所需的技术。

30年来,富士康的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以深圳为例,仅仅其每年所缴纳的税收就约占深圳全部税收的7%-10%,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富士康的设厂更加速了当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帮助当地产业实现升级动能转换。可以说,富士康是40年改革开放的样板,它的成长,印刻着改革开放、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互联网+等等战略的印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程。

三十而立,下一个30年也已初具规模,未来的富士康将会如何?只等春暖花开化茧成蝶了。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