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僧”腾讯金融科技:从支付到金融应用全面开花

来源:A5专栏 时间:2019-02-26

重庆山区一位养鸡的农民朋友,卖了鸡蛋之后需要开发票,所以他要一大早起来,花几个小时乘车到市里的办税大厅。到了窗口,他才发现材料没带全。按照以前的流程,他只能再回家拿材料,因为路远第二天才能再来,自从重庆国税局通过微信公众号落地“电子税务局”后,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自主办理;

老百姓到了医院,不用花时间排队,就能看到医生,会诊结束后,手机里会自动收到药方和报价,之后通过微信支付付费,直接去药房取药就好;

......

马化腾在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峰会现场,一口气道出了数个腾讯向产业互联网助力的案例。

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无论是政务、医疗还是教育、旅游、交通、零售,严格来说,线上和线下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此时,腾讯“连接”的意义就呈现了出来。

2018年是腾讯拥抱变化之年,20岁的腾讯进行了史上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在腾讯内部被称为“930变革”。马化腾表示,互联网上半场(消费互联网时期)人与人的连接已经接近尾声,如今,互联网的下半场要实现人与物的连接,腾讯要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

其实在马化腾正式吹响产业互联网的号角之前,腾讯金融科技在机构业务上已经较快发展,腾讯理财通与200余家金融机构合作,腾讯区块链为地方政府部门的发票、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等提供技术服务。

腾讯有微信和QQ两大社交平台,拥有10亿以上用户,腾讯金融科技作为用户和机构的连接器,将商业机构吸引到平台上,为用户提供专业、便捷、安全的支付及金融服务。在支付业务的商户拓展、理财业务的资产拓展方面也有很强的优势。目前在国内的大中型商户基本上都可以用微信支付来付款了。

腾讯还与陕西、四川等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医疗、商业、教育、政务、民生、交通出行等领域接入微信支付。

与蚂蚁金服的高举高打不同,腾讯金融科技较为低调,但是,在移动支付战场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大国民应用之间的角逐,为大众所熟知。过去的一年,“双马”四处奔走为业务站台,马化腾现身上海、深圳等地亲自示范微信扫码乘车,而马云则为盒马鲜生站台,巡店新零售,品尝龙虾帝王蟹。

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支付只是金融科技维度的一个落点。当产业互联网来临之时,释放B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腾讯金融科技在这场进击赛中,又会选择怎样的路径呢?

两手抓:C To B To C

由于基因不同,阿里似乎也比腾讯离钱更近。支付宝依托阿里系电商,在交易属性上与B/C两端形成天然的优势,因而,5年前支付宝毫无悬念一直领跑。

直到2014年,在支付这个落点上,阿里和腾讯开始正面对抗。那一年,财付通依托微信红包开始打破市占比低于10%的局面。随着QQ和微信两大平台活跃用户的增加,在社交驱动下,财付通的势能开始爆发。

根据益普索《2018第三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报告》数据显示:财付通和支付宝的渗透率分别为84.3%和63.6%,推算用户规模分别达到8.6亿和6.6亿。以交易金额计,二者的移动支付占比分别为46%和45%,以交易笔数计的占比分别为53%和39%。

与阿里相比,有社交基因的腾讯在微信和QQ的生态下,用户端的优势显而易见,所以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更多是聚焦“社交金融”,实现C-B-C的路径。

有分析认为,腾讯金融业务正经历从C端流量向B端转道的关键期。事实上,支付只是一个撬动金融版图的引擎。

例如,2013年网约车是移动支付争夺的第一站。那一年,支付宝率先和快的打车推广移动支付功能,紧接着微信支付则和滴滴打车合作,如果只单纯看到二者之间的竞争是对网约车支付用户抢夺,那么,这其中就很容易忽略一个核心——场景。有人、有交易自然不乏商户、机构。

继打车之后,在餐饮外卖、旅游、生活服务、出行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阿里和腾讯角逐的身影。这就是由点到面的渗透逻辑,因势利导,由C端牵引逐步切入B端,由点及面。不仅仅是蚂蚁金服,腾讯金融To B业务也在不断打开,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商户和金融机构也都布局了腾讯金融舰队。

值得强调的是,从用户端到商户端,其实,对腾讯而言其潜能和优势并不亚于蚂蚁金服,因为社交驱动力更强大,这一点要归功于腾讯“连接器”的定位。

早在2013年腾讯“连接一切”的战略设计已经和盘托出,腾讯“要成为中国主流系统的一个连接器”。显然,连接就是“流量+”的逻辑路径,也就是依托微信、QQ等核心阵地进行大战略的布局。其实,只要聚焦腾讯“开放”“连接”的战略,也不难看到腾讯金融科技的清晰图景——连接人与金融。

在C To B To C的积淀下,响应“930变革”大战略的转向,腾讯金融科技也进行了升级。

去年9月,“腾讯FiT”即“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正式升级为“腾讯金融科技”,腾讯金融科技面向B/C两端的业务布局也出炉了,可分为金融应用和移动支付两大业务板块包括:腾讯理财通、腾讯微证券、腾讯乘车码、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腾讯微黄金、一生保,腾讯金融云、腾讯区块链等。

其中,腾讯金融云,主要整合腾讯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与银行、证券、保险、消费金融等机构合作,面向个人、商户输出科技能力。

腾讯区块链一直致力于做深做透应用场景,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开放技术服务各行各业。基于自主创新、安全高效、开放分享的设计理念,腾讯区块链已经相继落地区块链电子发票、供应链金融、智慧医疗医疗、物流信息、法务存证、游戏等场景。

有分析认为,腾讯金融业务正经历从C端流量向B端转道的关键期,并存在起步晚的劣势。其实,只要聚焦腾讯“开放”“连接”的战略,不难看到腾讯金融科技的清晰图景——连接人与金融。

简言之,连接就是“流量+”的逻辑路径,也就是依托微信、QQ等核心阵地进行支付渗透。

随着打车、购物、旅游等场景的拓展,支付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桥梁。从C向B进阶的趋势也日渐明朗。那么,问题来了。阿里是交易基因,面向B端有天然的优势,可是,对于社交基因的腾讯而言,是不是失去了抓手?

去年腾讯新增CSIG事业群的组织架构调整没有公布之前,马化腾决定把产业互联网交给汤道生,与此同时,还交给了他两个锦囊:1.从C的角度来考虑TO B业务;2.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微信入口。

显然,第一个锦囊是腾讯做TO B业务最大的优势和合理性所在。

C to B to C也是腾讯金融科技的逻辑,微信支付在支付业务上打开了一扇门,从支付到支付、理财、证券等金融链条的打通则是第二步,最后比拼的还是金融生态本身带来的数字助力,其实是一个由C向B搏击的过程。

开放的金融连接器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转场,要开发B端的能力。然而,腾讯一直被诟病缺乏B端的能力。果真如此吗?不妨从业务思路找答案。

在2016年贵阳数博会上,马化腾曾经表示,腾讯已经从“什么业务都自己做,转化为只做最核心的社交平台和数字内容,以及金融业务”对外说就是“两个半平台”,其它都交给合作伙伴。

“开放”成为腾讯的调性。腾讯通过投资来盘活流量,从而进军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投资京东开了一个好头,紧接着,我们看到的是,美团点评、滴滴、拼多多、同程、途牛等系列投资。正如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辉所强调的,腾讯生态内的业务协同本质是实现流量转化。如果没有投资,腾讯没有办法快速切入游戏、社交等主营业务之外的领域。其实,不难发现这些拿着腾讯“半条命”的合作伙伴,微信支付九宫格里的盟军,就是腾讯构建起来的B端堡垒。

从支付这一端可窥。

毋庸置疑,移动支付融入社交关系链更是展现出可怕的裂变能力。

若一个人用微信发红包,他就可能带动周围的一拨人开通微信支付,以点带面,辐射成网,此威力的终极在于通过社交关系链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例如,闪电崛起的拼多多就是在微信的生态里,通过模式创新调动其用户的即时性购买欲望,实现了惊人的转化,也是继京东之后,微信生态在电商端再次爆发出来的活力。

若从电商的维度来看,有阿里系电商场景的支撑,蚂蚁金服的力量并不可小觑。腾讯呢?只要看看“京东+拼多多+唯品会+......”这样的阵容,你会发现腾讯深藏的开发B端的能力。

归根结底,阿里的生态是半开放式的,而腾讯的生态是开放式的。

从C端到B端的转化,必须提及的是场景。如果没有互联网渗透的场景,那么谈何数字化的改造?在这些年从腾讯的投资布局中,其涵盖的场景包括了大文娱、电商、金融、O2O、教育、医疗、工具、企业服务甚至硬件领域。

从交易场景出发,阿里当然可以延伸到交通、旅游、政务等领域,打出保险、理财、小贷等不同的条线来,在场景路径上,其实阿里和腾讯是殊途同归。只不过,腾讯靠的是社交驱动下,用户更为自发和自觉。因而,即使在支付场景的角逐中,阿里往往需要地推,拼命的往前跑,而腾讯“躺赢”般走到了前面。

由此可见,腾讯的B端能力并不弱。只是基因不同,选择的路径各异罢了。

随着产业互联网趋势的形成,支付、金融赛道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从To C 转到To B,技术是一个壁垒,对业务本身的理解也是一个壁垒。

早在2015年9月,在“腾讯·金融合作伙伴高峰论坛”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就指出,腾讯将以“连接”为中心,会坚持开放、合作战略,通过连接战略把好的金融机构、金融团队、金融产品和海量的用户连接起来。

过去几年,腾讯也低调地完成支付、理财、基金、证券、保险、小贷公司、银行等金融生态投资布局,在金融牌照方面拿到发展的通行证。

To B解决的金融场景一定是痛点,而不是痒点,其实,这也是产业互联网的题中之意。

“扫地僧”腾讯金融科技

产业互联网本质是什么?无外乎通过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和数字能力创新,推进传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降本增效,换轨道”。

去年,马化腾在公开信中曾表示,没有产业互联网的消费互联网就是空中楼阁,腾讯必须让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把数字创新下沉到生产制造的核心地带,将数字化推进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也就是降本增效。

我们也看到,腾讯云的B端服务体系正在和相关产业有效对接,比如摩拜单车通过腾讯云获得一整套云端与车载模块的通信服务,蔚来汽车与腾讯云合作,将云技术扩散到传统汽车行业中,打造智能车联网。

通过面向产业,面向B端,腾讯云的能力、技术的能力也得到不断地夯实。此时,在金融场景中的金融云的力量也逐步显现。

在文章《腾讯把产业互联网交给了他》一文中,提到这么一则故事。

2016年春节,泰康人寿找到腾讯,希望定制一个春节红包营销方案,用于保险用户的拉新。时任腾讯云总经理邱跃鹏带领团队,为泰康设计了一个方案,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的发放,把潜在用户导流到泰康的官网上去,并且给予一定的保险购买优惠。

那一年的春节,泰康的红包活动成为了保险行业的热点。春节一过完,泰康的CFO就带团队来拜访。很多保险和金融行业的公司打来电话,想知道这样一个混合云方案是怎么操作的。此案例,后来成为了腾讯云业务伸向传统行业的触电,而且这一传统行业是门槛最高、难度最大的金融行业。

腾讯金融云是腾讯云打开局面的第四个保龄球。

在业务推广的1和2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但是,你可以模拟打保龄球的方式,帮助你跨越这个鸿沟,这是一种叫“保龄球瓶模型”的营销方法。手里的保龄球是自己的优势行业,把它打穿,然后在优势扩大的行业里,一个一个延展,最终,占领整个保龄球赛道。

云赛道上的第一个保龄球瓶是游戏云,第二个保龄球瓶是直播云,毋庸置疑,此二者均为腾讯核心优势项。随着腾讯生态壁垒的不断夯实,包括电商、出行在内的泛互联网行业则成为第三个保龄球。

而腾讯金融云作为腾讯金融科技在“科技”部分的优势显现,现在已经被垒位云服务的第四个保龄球,可见腾讯金融科技的发展空间。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安全能力上,腾讯云服务的金融客户已经超过了6000家,合作客户包括150多家银行,40多家保险公司,20多家证券公司,以及几千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腾讯金融科技打造金融开放平台,与银行、基金、保险、证券等各行业200+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其实,金融产品是IT、数据智能、风控、场景、运营等多流程、多环节协同的结果,金融领域又是在监管等各方面比较不一样的行业,做大、做强是需要时间和耐力的。

正如苏宁互金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所言,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属于产品体验之争。在产品创新和战略布局高度同质化的背景下,用户对产品的感知是可见的。据说,腾讯零钱通这一产品内测时间长达一年零两个月,而且此类产品的打磨不在少数。

2018年可谓金融科技的大年,以科技赋能B端也成为主旋律。

互联网巨头系金融科技平台转战“B端”其实早有征兆,蚂蚁金服、微众银行、京东金融、百度金融以及360金融等平台,似乎早已闻风而动,分拆的分拆,融资的融资,均高端亮出科技平台的牌。

然而,在一众金融科技公司中,腾讯金融科技显得更为低调,或许它就像那个潜心修行的“扫地僧”,继续以稳健、低调前行。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