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快递行业的“带头大哥”,顺丰向来不缺少外部关注,近来更是因为各种新闻频上热搜。先是受“私募基金退出”影响股价跳水,近来又受海外疫情影响,股价出现连续上涨。
资本市场“过山车式”的表现,与它在快递市场的雄厚实力可谓是判若云泥。纵观顺丰各季度的财报可以发现,其核心都在一个“稳”字上。不过,从顺丰今年的表现来看,其在依旧稳妥的背后,也出现了不少新状况。
增速放缓
根据顺丰此前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Q1-Q3其总营收增速,分别为39.59%、44.31%、34.04%。从这份数据不难看出,其营收增速在短暂升高之后,增速开始明显回落,日前公布的11月份业绩公告,更有加剧了其增速下滑的趋势。
公告数据显示,11月份顺丰营业收入达到了153.73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同比31.11%的增长。分业务来看,11月份其速运物流业务营收为146.42亿元,同比增长30.91%;业务量为9.06亿票,同比增长59.51%。此外,11月供应链业务营业收入为7.31亿元,同比增长35.37%。
从总营收增速来看,11月份顺丰的营收增速低于前三季度的营收增速。这对其顺丰而言,明显不是好消息。毕竟,历年的11月份都是电商平台大促的季节,也是快递行业的传统旺季,快递企业在第四季度的营收增速高点,也往往出现在11月份。而顺丰11月份营收增速的下滑,必然“拖累”其四季度的整体营收增速。
结合今年国内快递市场以及顺丰自身的情况来分析,顺丰的表现也不难理解。
一方面,受国内快递业务复工复产影响,顺丰此前的高增长已经再难持续。具体来说,前半年疫情较严重的阶段,顺丰凭借其直营的行业优势,始终坚守在一线送货,由此获得了大量运送应急物资的订单机会,这为其保持高增长奠定了基础。但随着“通达系”企业的陆续复工,顺丰原来的高增速开始受到了冲击。
另一方面,顺丰自身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其传统速运业务面临行业天花板,增速持续下滑;同时,通达系企业竞相加码高端时效件市场,这自然对其在高端市场的地位构成了一定挑战。
规模与效益矛盾日显
实际上,为了打破时效件的增长瓶颈,顺丰一直在努力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电商、同城、快运、医药等等新板块,都相继成为其布局的重点领域。但在诸多领域之中,电商板块无疑是其新业务中表现最亮眼的那个。
一方面,电商业务的开展,助力顺丰成为业内首个营收过千亿的公司。据今年4月份公布的顺丰2019年营收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顺丰实现了1121.93亿营收,成为业内首个营收过千亿的公司。据顺丰2019年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其全年经济业务营收为269亿元,同比增长31.96%;而其传统时效件业务,仅同比增长5.9%。对比之下不难发现,电商业务在其营收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
另一方面,拓展电商业务之后,顺丰的市占率指标也迅速扭转下滑颓势,并逐渐开始出现逆转。早前顺丰对“利润微薄”的电商件,一直不甚感兴趣,这也让它失去了高频次电商流量的支持,导致其业务量、市占率不断降低。据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9年,顺丰的市占率从18.8%一路下滑到了6.7%。
直到顺丰正式开启电商件之后,其跌跌不休的市占率才迎来了反转。2019年5月,顺丰正式与拼多多合作,推出了主打下沉市场的“特惠转配”电商件产品,同时它在其他电商业务上也大力加码。在电商件业务的助力之下,顺丰业务量得到快速提升,并在当年八月超越行业平均水平,此后其市占率也迎来了企稳回升。
2019年8月,顺丰市占率达到了7.61%,较上年提升了0.04个百分点,较2019Q2的6.7%上升到0.9个百分点,到今年一季度其市占率已经达到了13.7%,较2019Q2上升了7个百分点。从这个数据来看,电商业务给顺丰带来的改变不言而喻。
不过,随着电商业务规模的扩大,顺丰也开始遭遇一些全新的挑战。比如,电商业务在带来业务量上升的同时,也拉低了其单票收入。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其单票收入自2019Q3之后,开始从最高24.93元每单均价,一路下滑到了2020Q3的17.84元,同比下滑了23.89%,下滑幅度创历史新低。
这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在同质化严重的电商件市场,即便是顺丰也很难逃脱“价格战”的泥潭,电商件在扩大顺丰营收规模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耗着它的盈利水平。而随着业务量的上升以及规模的扩大,这种来自规模与效益之间的矛盾也愈加明显。当然,从目前来看,这种矛盾暂时尚未对其盈利构成直接影响。
仍旧很赚钱
财报显示,2019年顺丰全年实现净利润57.97亿元,而今年顺丰仅前三季度,就实现了净利润55.33亿元,逼近了去年全年的净利润。
在单票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其净利润却还能够保持增长,与其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分摊不无关系,我们结合三季度顺丰财报数据,可以从中一窥端倪。根据2020 Q3财报数据显示,三季度顺丰实现了扣非净利润28.54亿元,同比增速实现了40.54%,远高于其三季度34.04%的营收增速。
通过对其毛利率和经营费用率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净利率的提升,主要归功于其规模效应显现。一方面Q3顺丰的销售毛利率下降了1.28个百分点至17.15%,与此同时其当期销售净利率却同比上升0.43个百分点至4.42%,毛利下降主要是因为抗疫成本的投入(快递员防护),而净利率上升,则与当期经营费用率大幅下滑不无关系。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上升,顺丰的运营费用逐渐被优化。2020年Q3顺丰的经营费用率为11.01%,相比去年同期的12.6%,同比降低了1.59个百分点。在营业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顺丰的综合费用率大幅下降,从而释放出更大的利润空间,进而拉升了当期净利率水平,使当期顺丰的盈利能力走强。这种盈利逻辑,在过往的几个季度均有体现,这也是顺丰过去保持高盈利水平的重要原因。
前行仍承压
不过,虽然目前顺丰的盈利能力得到加强,但是顺丰面临的压力却有增无减。
首先,相比中低端快递业务的成长空间,其在高端市场天花板较低,且目前“通达系”快递企业和京东物流都在发力高端市场,这自然会加剧高端市场的竞争,进而导致其在优势区域的发展受到限制。
其次,受限于直营的重资产模式,顺丰很难抢夺更大的电商快递市场份额。一方面受自有资金的制约,其线下网点网络拓展速度慢,其网点无法触达更多的低端市场,从而使其在低端市场发展受限;另一方面,电商快递业务目前也进入增量向存量的洗牌阶段,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已经“躬身入局”的顺丰自然很难独善其身。
比如,其在进入电商市场之后,单票收入就在一路下滑。而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采用直营模式的顺丰面临的局面则更加困难。比如,在2020Q1其市占率达到了13.7%之后,很快就因为“通达系”物流企业的反攻,市占率再次下滑至9.1%。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其直营模式下的成本结构,很难与加盟制的企业相抗衡。
根据顺丰的公告数据显示,其单票成本基本维持在14元以上,相比加盟制企业(如中通2020Q2的单票成本仅有0.71元),顺丰明显缺乏价格优势。一旦后续加盟制企业继续降价,顺丰将面临不降价丢市场、降价丢利润的“两难”局面。
因此从长远来看,顺丰在接下来还将会承受较大的行业压力,特别是随着同样采用自营模式的京东物流IPO完成,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到那时,多头混战之下,顺丰的筹码究竟还够不够用就很难说了。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