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意差评师”层出不穷,存在就一定合理吗?

来源:A5专栏 时间:2021-03-09

“网络恶意差评师”究竟满足了谁的需求?近日,“闲鱼购买滴滴优惠券为投诉司机所得”的消息引发热议。来自深圳的网友表示,自己在闲鱼中购买了滴滴打车优惠券,结果收到来自滴滴客服的投诉反馈短信。用自己的账号登录滴滴一看,发现有一条投诉记录。

实际上这是卖家要了客户的手机号登录滴滴,通过投诉获得了优惠券,也就是说客户“买到”的优惠券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手机号给出恶意差评所得,和卖家毫无关系,然而卖家在宣传中却给了用户误导,并且以此牟利。

除了滴滴优惠券,美团、饿了么、顺丰等平台的优惠券均在部分电商平台有售,可是通过这次事件不禁让人怀疑:这些售卖的优惠券是否都是通过类似途径得来的?

实际上这次事件暴露的不过是相关的黑色产业链中的“冰山一角”。随着各种服务型互联网平台的兴起,“网络恶意差评师”也成为“新兴职业”。

都说“存在即合理”,然而恶意差评师的存在似乎没什么道理。

对于平台上的商家来说,评分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因为用户在网络中进行消费时,通常都会根据评分选择店铺。而店铺一旦遭到差评,在平台上的曝光量也会被限制,如果这种情况多次发生,则店铺的销量很容易下滑。

于是有些人利用这一规则,故意给出差评,甚至是有组织地刷差评,之后对店主实施勒索。也有一种情况是竞争对手找到这些差评师,出钱买差评,让他们去打压对手店铺。

这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被“钻空子”的表现,其性质类似于电商平台刷单。 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孕育出了许多产业链,其中也包括这样的黑色产业链。差评师会威胁商家买评论,每条差不多在1000元~2000元之间。根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家数十人规模的差评师机构,每月可产生超过百万元流水的收益。

这个职业看上去真的很有赚头,然而其给各方造成的损失、伤害和影响却远不是这些钱能够弥补的。

就拿滴滴来说,滴滴中有对司机的评价监督机制。如果被投诉会影响司机的评级和派单数量,当投诉达到一定数量,司机会被取消资格。也许当初平台也没想到会给恶意差评师可乘之机,以这种不道德的方式来牟利。

对于用户而言,恶意差评师的存在会间接地影响用户体验。倘若任由这类职业存在与发展,用户打开平台选择商家,看到的就大概率会是刷出来的评价,真正优质的店铺会被淹没在这种评价中,那些花钱用差评打压竞争对手的店铺会更多地展现在用户眼前。

可想而知,以此种手段进行恶意竞争,其提供给用户的商品质量也高不到哪去,最后受影响的还是用户。

对整个互联网生态而言,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会影响优质商家的积极性,破坏网络生态环境。那些努力做商品、踏实经营的商家得不到机会,反而是投机取巧、心有旁骛的商家曝光量更大,长此以往只会惯坏作恶者,放大人性中的恶,最终损害互联网商业环境。

当然平台也并非毫无作为。滴滴表示会严厉打击,为了保障判责公平,滴滴将根据订单记录、订单轨迹进行确认之后根据平台规则进行处理,如果司机对结果有异议也可以提起申诉。

除了针对恶意差评师采取相应措施,平台也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不在对商铺的评判环节过于依赖好评率,并且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加强精准识别能力,避免恶意差评师钻空子。

由此可见,不是任何需求都应该满足,也不是所有的存在都合理。 对于一些负面的、恶意的存在,该管就管该抓就抓,不要等到事态失控之时才追悔莫及。文/东方亦落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