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AI落地,只是一场大模型厂商的“卖家秀”?

来源:A5专栏 时间:2024-08-01

商业化愿景下,AI应用元年已经到来。

2024年以来,诸多已布局AI大模型技术的科技公司都开始加速推出AI应用产品。比如,今年7月16日,腾讯旗下大模型应用“腾讯元宝”推出“3D角色梦工厂”玩法,成为首个拥有打印级3D生成能力的通用大模型App。

无独有偶,百度也推出了一款名为“文小言”的AI数字人社交App,基于文心大模型技术打造,用户可与AI虚拟角色进行实时沟通、互动并建立情感连接。

可以预见,随着AI应用产品接连落地,AI大模型的价值将更大程度彰显。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底层逻辑已十分清晰,但目前大部分AI应用产品都面临非刚需、低频使用、卸载率高等挑战。

接下来,结合市场需求,打造具备极强刚需属性的AI应用产品,将成为AI大模型产业发展的重要之重。

繁花锦簇下的阴影,AI应用的“iPhone时刻”未至

由于智能手机是大众计算平台,目前大部分AI应用均以App的形式落地。而由于移动互联网拥有数以十亿计的流量,2024年以来,诸多AIGC App均已成功打开市场。

QuestMobile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6月,中国月活千万级以上用户的AIGC App数量有2个,分别是豆包和文心一言;月活跃用户规模在100万以上的AIGC App数量有8个,包括天工、Kimi、星野、讯飞星火、通义千问、智谱清言、海螺AI、猫箱。

除了有独立的AIGC App,小程序、应用插件也纷纷“AI化”。比如,有道词典的小P模块引入了网易子曰大模型,可应用于翻译、文章润色、语法分析等场景。

可以说,流量红利加速消逝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许久没有见到如此生机勃勃的产品创新潮。互联网产品的“AI化”已经成为行业竞争的新赛点,如果科技公司想要彰显想象力,那么就不能不推出AI相关应用产品。

而这些AI应用产品的落地,很大程度离不开相关企业的宣发手段助力。比如,AppGrowing统计,2024年4-5月,豆包投放额约为1500-1750万元。到了6月上旬,字节跳动为豆包进行新一轮大规模广告投放,投放金额高达1.24亿元。

3-7月豆包投放量级

另外,据开源证券研报,2024年1月,Kimi Chat 在B站开始了投放动作,通过与大学教授、学术KOL、AIGC极客等腰部博主(粉丝量 5-40 万)开展合作,发布有“免费 ChatGPT”“论文神器”“英语学习助手”等标签的视频,精确对准B站核心用户群,进行产品推广。

从中也可以发现,AI大模型应用强势崛起,仍然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高筑墙”“狂投放”的策略。这对于新兴产品初期的流量增长有较大助力,但从一些现存问题来看,科技公司可能还需进一步找准价值之锚,才能延长AI应用融入用户生活的生命周期。

目前AI应用真正的“iPhone时刻”可能还未到来。“iPhone时刻”常用于描述某一技术创新或产品发布后,‌如何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市场不乏声音认为,OpenAI通过推出自然语义聊天产品ChatGPT、文生视频工具Sora等震撼级AI应用产品,带来了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

但从应用现状来看,这些产品还未能展现出类似微信、支付宝、拼多多等产品的“基建”属性,在一个垂直行业中引起广泛变化。

另外,再放大来看,生成式AI的用户规模虽然在持续扩张,但用户粘性还有待加强 。QuestMobile统计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超四成AIGC App出现流量倒退现象,并且一些应用的卸载率偏高,如星绘、捏Ta、WOW的月卸载率分别高达92.0%、78.1%、67.5%。

这很大程度上说明,现有的AI应用很像是一件件“卖家秀”,虽然看上去极具科幻感,但对于用户来说并不一定“合身”。

这种情况下,AI厂商们又该何去何从?

超级应用or“超级能干”的应用?专业与生态是关键赛点

其实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众AI厂商们已经看到了上述问题的终极答案——唯有避免流量思维,找准应用场景,才能真正挖掘出AI技术的潜在价值。

对此,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曾表示,“很多人都在关注GPT-5的发布时间,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哪些应用可以充分利用大语言模型的所有能力”。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李彦宏也反思称,“我们要避免掉入‘超级应用陷阱’,觉得一定要出现一个10亿DAU的App才叫成功,这是移动时代的思维逻辑”。

简而言之,李彦宏目前的关注重点,并非孤立的模型参数或是产品月活规模,而是如何打造出充分发挥现有AI能力,并且可以给用户带来价值的产品。只有如此,AI大模型技术才能摆脱曲高和寡的宿命。

事实上,目前移动互联网赛道的超级应用,之所以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也并非简单地靠“高筑墙”或“狂投放”取胜,而是建立在可以给用户带来切实价值的基础上。

以微信为例,腾讯财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3.59亿,同比增长3%。能达到如今的体量,很大程度是因为微信的种种功能,高度契合用户需求。比如,微信支付可以减轻用户的交易成本,公众号可以帮助用户轻松获取资讯等。

由此来看,无论何种形式的AI载体,如果想要脱颖而出,成功打通商业闭环,那么就需要找到适宜的场景、实现优质的用户体验。目前来看,若要实现上述目的,AI厂商们需要在专业化以及生态层面持续精进。

首先,AI大模型通常具备卓越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其实十分适合医学、法律、金融等追求专业化和准确性的垂直赛道。

基于此,目前百度、百川智能、商汤科技、腾讯等科技公司都带来了以“智能体”为代表的AI应用,并开始发力医疗、教育、金融等垂直领域。

比如,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川智能推出了内测版医疗应用AI健康顾问,基于百川智能的通用医疗增强大模型打造,拥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也具备医生思维。

对此,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表示,当下医生的供给严重不足,提升医生供给对于AI应用而言是很大的发展机会,“医疗是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另外,据了解,百川智能也正致力于打造完全自动化健康管理,可以超越AGI,从预防、诊断到治疗,管理患者的全部健康流程。

当然,深入垂类领域,尤为考验AI大模型的专业能力,而目前相关技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人刘煜宏指出,“大模型技术从最火的ChatGPT-3.5发展至今才一至两年,产品还在非常早期阶段,成熟度不足”。

接下来,“能干”将进一步成为衡量AI价值的新共识,AI厂商们仍需沉下心积累产业经验和业务场景know-how。

而除了纵深向构筑垂直专业能力,AI厂商们也正致力于横向发展,构建开放的AI生态。因为随着AI技术应用驶入深水区,场景更加多元复杂,会一定程度加大相关厂商洞察需求、技术研发的难度和成本,这种情况下,拥抱更多独立软件开发商,一方面可以加速AI应用创新,另一方面也便于实现规模效应。

比如,2024年6月,钉钉宣布对所有大模型厂商开放,构建开放AI生态,为客户提供模型训练调优、AI解决方案打造、AI定制应用开发等服务。据悉,目前钉钉AI 生态伙伴超100家。

此外,2024年7月初,百度智能云对外宣布,文心大模型4.0 Turbo面向企业客户全面开放,并且文心旗舰款模型ERNIE 4.0和ERNIE 3.5大幅降价。

为了进一步降低下游客户的大模型落地门槛,百度智能云还发布了千帆行业场景解决方案,打造场景模型、Prompt模板、模型精调样板间、应用样板间等参考“样例”,方便客户直接使用或通过复制,快速完成大模型应用开发。

因底层技术具备竞争力,并且使用成本较低,截至2024年7月,百度大模型日均调用量突破5亿次、Q2环比增长150%;累计服务15万家企业用户,累计帮助用户精调了2.1万个大模型。

总体而言,“超级能干”的应用与开放的生态,已愈发成为反哺大模型发展、推动AI商业化的重要锚点。

作者:无字

来源:松果财经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