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立CT8000系列球管:六焦点设计,解锁超薄层扫描新境界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09-10

在医学影像领域,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评价:这台CT的图像好、那台的图像差。图像质量是临床对图像视觉感受的主观评价,很难客观评价哪家图像更好,但却可以说哪台CT的图像更多细节、更能反映真实情况,而这就需要提高CT的空间分辨率。

提高CT分辨率的方法有很多,如提高单圈采集投影、改进重建算法等等;但最有效的还是减少探测器尺寸、减小球管焦点尺寸,不过也是最难的方法。【当立产品】第2期,从技术角度解答为什么在新能量积分CT时代和光子计数CT时代,越来越需要超小焦点球管?

1、为什么需要超小焦点球管?

1919年,外科医生格策发现了线聚焦效应(line focus),飞利浦据此造了具有线聚焦点的球管,大幅提高了球管功率和图像清晰度,由此也产生了实际焦点和有效焦点。

X射线管焦点,通常指其有效焦点,因焦点尺寸非常细微(精度为0.1mm),为统一各厂家误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0336规定了焦点尺寸的容许误差范围,成为行业标准。

X射线管焦点标称值

在重建CT图像时,重建算法是将X线光源无限近似为几何上的一个点,从这个维度,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球管焦点尺寸越小,半影效应就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图像也就越清楚。因此,为满足不同临床检查的需要,所有CT球管基本配置2-3个焦点。以当立CT6500为例,大焦点1.1×1.2、小焦点0.6×0.7、超小焦点0.4×0.7。

球管焦点和图像清晰度关系

空间分辨率与探测器像素尺寸有关,像素越小,图像细节越清晰。在能量积分CT(EID-CT)中,探测器最小单元尺寸范围约0.5×0.5 mm²—1×1mm²,如经典的0.625mm、0.6mm、0.5mm,各家像素尺寸相差无几,各家CT球管焦点尺寸也大同小异。近20年来CT探测器单元尺寸没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新技术的诞生,对球管焦点大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超高分辨率CT(UHR-CT):新型闪烁体切割工艺,使探测器像素尺寸大幅减小,如0.5mm变成0.25mm,减少一半;新型准直技术,也能精准降低采集层厚,如0.625mm变成0.3125mm。

光子计数CT(PCD-CT):由于天然的技术优势(没有串扰,无需隔板),光子计数CT探测器尺寸得以“无限降低”,如从0.5×0.5 mm²到0.11×0.11 mm²,未来PCD-CT探测器尺寸还将继续减小。

在这样的背景下,常规CT球管必然无法使超小探测器单元充分发挥性能,必须要全新超小焦点球管匹配,才能从源头提升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能力。

2、当立超小焦点球管产品组合

为满足新探测器技术的球管需求,当立推出了业界最小的焦点是CT球管,并应用在全系列高端产品上。如16cm宽体CT专用的CT8000系列,采用了六焦点设计,除常规的0.4×0.7/0.6×0.7/1.1×1.2mm三焦点外,还增加了0.4×0.5mm/0.4×0.6mm/0.5×0.6mm,充分满足临床各种薄层、超薄层采集层厚的需求。

当立超小焦点CT产品组合

尽管球管焦点越小,图像空间分辨率越高,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球管的焦点不能做到无限小,因为小焦点意味着对球管热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在球管寿命和图像质量之间做平衡。不过,作为CT球管“天花板”,当立由于采用了平板灯丝技术,不仅能把小焦点输出能力做到很强,还能提高X射线质量;由于采用了独特的球管制造工艺,即便小焦点下依然堪称长寿CT球管的标杆。之所以薄层扫描越来越重要,除临床价值外,还有更重要的收费原因。

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在影像检查收费降低的大趋势下,CT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而是设立“加收项”,如对扫描层厚<2mm的“薄层扫描”,各省根据需要定义“薄层扫描”标准,意味着“临床对“超薄层”使用的愈发频繁。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超高分辨率CT和光子计数CT的发展,未来超小焦点球管将成新的行业标准。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