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24日,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来自中宣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的领导及全国期刊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之道。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作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电子”)作为协办单位受邀参会。在主题报告环节,方正电子学术期刊产品部副总经理付洪韬分享了《从效率革命到生态融合——以技术驱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为题的报告。
▲方正电子学术期刊产品部副总经理付洪韬
付洪韬全面介绍了方正电子在AI技术与学术出版深度融合方面的最新成果,并隆重发布“方正鸿云学术出版与传播解决方案V4.0”(以下简称“方正鸿云V4.0”)。这标志着继V3.0之后,方正电子在学术出版数字化领域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推动我国学术出版正式进入“智能驱动、安全可控、集群协同、国际融合”的新阶段。此次技术升级以智能化、国际化与安全可控为核心,展示了方正电子在推动学术出版创新与技术融合方面的持续突破。
AI驱动出版全流程 从辅助工具到智能化决策
方正鸿云V4.0的核心突破在于AI技术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学术出版的“投稿—审稿—出版—传播—运营”全流程的智能化贯通。
特别是在投审稿环节,方正鸿云V4.0构建了六大维度的AI智能审稿模型,基于国际学术出版标准与行业规范(如 CONSORT 2025、STROBE 等),在体例格式规范性检查、学术要素审查、引文分析、对标文献评估和学术不端审查等多层次对稿件进行学术合规性评估。
“同行评议的未来,应该充分发挥AI的优势,从而把更多时间留给人类专家做学术判断”付洪韬在报告中指出。
数据安全至上 AI能力与合规性之间的平衡
在强化AI能力的同时,方正鸿云V4.0将数据安全与合规性提升至战略高度。
系统严格遵循透明性、匿名化、数据最小化、访问控制四大原则,确保数据隐私与安全,并对AI处理结果提供可追溯说明,杜绝“黑箱操作”。
平台还接入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子数据证据的不可篡改,为学术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提供可信支撑。
融入国际学术生态 让中国期刊“走出去、被看见”
方正鸿云V4.0在推动中国期刊融入国际学术传播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AI多语种翻译引擎,系统可支持中、英、法、俄、西、阿、德等多种语言摘要与全文的智能翻译,并接入Google搜索引擎,实现多语种全球推广。
平台还提供AI语音播报功能,支持扫码听论文和多语种问答,降低国际读者的阅读门槛。
“我们正致力于帮助中国期刊更深度融入全球学术传播体系。”付洪韬表示。目前方正鸿云已实现与 PubMed、Scopus、EI 等国际主流数据库的数据互通,未来将继续完善跨平台互通机制,推动中国学术成果在国际舞台上的高效触达。
集群化再升级 从“统一管理”到“协同运营”
方正鸿云V4.0进一步强化了期刊集群化运营的协同能力,实现集群内资源共享与数据联动。
系统支持跨刊任务调度、统一质量管控,借助专业化、可视化的集群运营看板,构建起“全局可视、运营可控、质量可评、资源可调”的集群运营体系。目前,方正鸿云V4.0已服务50余个期刊集群,覆盖作者超过60万人。
“我们要与合作伙伴紧密协作,大胆实践,共同探索适合中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路径。”付洪韬以中华医学会的合作实践为例,展示了方正鸿云V4.0在资源共享与任务协同方面的落地成果。
信创体系保障 自主可控,开放协同
在国家大力推动“信创工程”和“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下,方正鸿云V4.0已经形成了科学完善的 “信创工程总体技术路线”,支持从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到浏览器的全栈国产化适配,兼容麒麟、统信、鲲鹏、达梦、腾讯、阿里等国产软硬件。
“我们要打造安全可信、自主可控、开放协同、持续创新的技术生态。”付洪韬表示。方正电子正以信创技术为核心支撑,为中国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从效率革命到生态融合
方正鸿云V4.0的发布,不仅是一次产品迭代,更是方正电子“以技术驱动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战略落地。从AI审稿到多语种传播,从集群化运营到信创支撑,这些举措正为打造一个智能、安全、开放、协同的学术出版新生态贡献方正力量。
正如付洪韬在报告结语中所说:“让技术成为中国学术出版行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底座。”方正电子正以“同行·共建·共荣”的姿态,携手中国科技期刊迈向智慧出版的未来。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