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应科技ADMC热电智能调控系统,助力龙凤玉米热电智能化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5

引言:在热电行业传统生产模式中,“全员扑在设备上”的 “人海战术” 曾是不少企业的常态——人力成本高企、能效提升遇阻、管理风险暗藏,这些痛点不仅制约着生产效率,更让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的浪潮中步履维艰。 

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的热电车间,便曾深陷这样的困境:4台170t/h锅炉与3台汽轮发电机组的运营,依赖多班组轮班值守,人工调节参数易波动、数据汇总耗时长且易出错,吨标煤产汽量长期卡在瓶颈水平。而全应科技ADMC智能调控系统的落地,为龙凤玉米的热电车间撕开了破局的口子——它不仅是一次单纯的技术升级,更推动企业实现了从 “经验驱动” 到 “数据驱动” 的关键转身。 

以下,将从龙凤玉米厂长李成兵的视角,复盘这场热电车间的 “蜕变” 之路。

作为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热电部门的负责人,我亲眼见证了公司热电车间这两年的“蜕变”——从依赖“人海战术”的传统生产模式,到如今靠“智慧大脑”实现精准调控,全应科技ADMC智能调控系统的落地,不仅是车间的技术升级,更是我们企业在智能制造赛道上的关键一步。

“在引入ADMC系统前,我们热电车间4台170t/h锅炉、3台汽轮发电机组的运营模式,几乎是“全员扑在设备上”作为负责人,我最揪心的就是三点:人力成本高、能效上不去、管理风险大”。

车间实行3个班组轮班制,每个班仅核心操作员就有8人,还需搭配巡检、维修人员,算下来每月人力成本就得几十万元。

更头疼的是“人盯设备”的模式效率太低——司炉工手动调节给煤量,稍有疏忽主汽压力就波动;值长每天花2小时汇总纸质报表,数据还经常出错。

能效提升方面更是瓶颈,吨标煤产汽量长期卡在8.2吨的水平,按我们年耗煤量算,每年光能效损失就超百万元。作为企业管理者,我很清楚:这种“靠人硬撑”的模式,既留不住人才,也撑不起企业的长远发展。

下决心引入ADMC系统,是我们管理层经过多轮调研后的战略选择。这套系统不仅要解决设备控制的问题,更要帮我们构建数字化管理体系。

从设备覆盖来看,我们把1-4#锅炉、1-3#汽轮发电机组,甚至3#减温减压器都接入了系统,还打通了原有DCS、DEH等系统的数据壁垒。现在车间里的每一项运行数据——锅炉燃烧参数、汽机发电功率、热用户用汽需求,都能实时在中控大屏上呈现,我在办公室也能随时掌握生产动态。

控制逻辑的升级更是具有颠覆性。以前锅炉给煤、引风这些关键操作全靠人工经验,现在系统能自动根据主汽压力调节给煤量,还能兼顾床温、氧量的均衡;汽机进汽量实现“发电+供汽”双目标优化,减温减压过程完全自动化。用我们车间主任的话说:“现在司炉工从‘操作员’变成了‘监控员’,精力都放在异常预警和工艺优化上了。”

管理效率的提升最让我满意。智能数字看板按岗位定制化展示数据:司炉岗能直观看到主汽温度的最优区间,值长岗一键生成能耗分析报表。以前“拍脑袋决策” 的场景彻底消失了,现在我们谈生产计划、谈能效提升,都有数据支撑。

作为负责人,我最关注的还是龙凤玉米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果,ADMC系统带来的变化远超预期。

成本端,综合能效提升1.08%,按我们的生产规模,每年直接节约能耗成本超百万元;设备自动投用率从不足30%提升至95%以上,给煤、减温减压等环节实现“零手动干预”,班组操作量减少80%,人力成本每年降低近20%。

团队端的变化更让我欣慰。车间那位干了20年的老司炉工,现在成了“智能系统运维专家”,能通过数据分析预判设备故障;年轻技术员也愿意留下来了,因为他们能在数字化平台上学到真本事。

环保指标的优化更是意外之喜,飞灰残碳量从3.8%降至2.2%,炉渣残碳量从1.5%降至0.3%,每年减少固废排放量约800吨。排烟氧含量稳定控制后,年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约1.2吨,环保合规成本降低15%,环保指标持续优化。

现在再走进热电车间,看到的是中控室里员工专注盯着数据看板的场景,听到的是系统自动调节阀门的轻微声响。作为负责人,我很清楚:ADMC系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车间的升级,更是龙凤玉米在智能制造时代的生存能力。而这份能力的落地,离不开项目的严谨验收与后续的稳定保障。

2024年2月28日,我们与全应科技正式完成项目验收。我全程跟进了验收流程,最终确认所有成果都符合约定要求——尤其是能效提升目标超额达成,验收结果顺利通过。更让我们安心的是,从项目验收到现在已近19个月,全应科技团队的响应服务能力始终在线,完全兑现了当初的服务承诺,成为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 “坚实后盾”。

可以说,ADMC智能调控系统的启用,对龙凤玉米而言远不止“降本增效” 这层意义——它真正推动我们的热电生产从 “经验驱动” 彻底转向 “数据驱动”。未来,随着系统持续自学习优化,我们还会探索锅炉 - 汽机协同控制的更深层次应用,让这份 “智能红利” 覆盖更多生产环节,真正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 “新引擎”。

文|龙凤玉米热电厂长李成兵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