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行动”两周年 在线音乐市场的暗波和洪流

来源:A5专栏 时间:2017-07-21

国内音乐版权的转折点,始于2015年7月份国家版权局的一则通知,一改此前盗版泛滥的局面。如今距离那场声势浩大的“剑网行动”已经过去了两年的时间,在线音乐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直接被冲击的行业。

就在不久前,多米副总经理辜炜东的离职,使得这家快被遗忘的在线音乐平台再一次被关注,可曝光的却是连续三年亏损的业绩,“在线音乐第一股”的前景似乎并不乐观。在硬币的另一面,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有着巨头背景的平台,一方面忙着IPO或融资,一方面进军音乐产业的上下游,摊子越铺越大。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焦点的更迭和模式的转变背后,音乐产业的竞争和机遇远未结束,暗波和洪流也一直存在。

版权就是生产力

两年前的“剑网行动”,彻底激发了人们的版权意识,有人为之手舞足蹈,也有人暗地里吐槽。无论如何,版权争夺已然成了音乐产业里的一股洪流。

动作最为明显的大概还是在线音乐平台,也正是从2015年的夏天开始,在线音乐的兴衰更替,平台间的尔虞我诈,用户在不同APP间的辗转,无不和版权有关。最早是阿里和腾讯之间的版权竞赛,彼此投入重金积累独家版权,伴随而生的是一场场混战,比如QQ音乐和中国音乐集团的战略合并,比如太合音乐接过了“百度音乐”的盘子,比如阿里音乐对天天动听的战略放弃……故事远未结束。

一直到今天,版权的斗争仍在持续,腾讯音乐一举拿下环球、索尼、华纳世界三大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牢牢地将版权的管理、分销、推广等权利掌握的自己手中,换来的便是在国内市场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当然,音乐平台抢夺版权的方式也更加多元,除了真金白银的购买,音乐综艺、独立音乐、艺人经纪等也都成了丰富版权的方式。

不难理解的是,视频版权和音乐版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有着明显“一次性消费”的属性,视频平台争夺版权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积累用户,并诱导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而这也恰是视频平台的版权战被诟病的地方,需要持续性的购买高价版权,以换取在内容丰富度和用户忠诚度上的优势;后者却属于典型的“频繁消费”产品,一首歌可以听很多遍,一张专辑也可以循环播放,这就意味着占领了版权便占领了用户时间,有了足够体量的忠实用户,在商业化方面便更具备想象力。

只不过,从免费时代过渡到版权时代,最核心的竞争思路却从未改变。在互联网刚刚普及的时候,九天音乐、一听音乐等网站大行其道,优势便是音乐资源的线上化,后来崛起的酷我音乐、酷狗音乐、QQ音乐等渐成潮流,播放器成了音乐资源的“聚集地”,最为明显的是,拥有搜索入口的百度音乐能够迅速崛起,离不开自身的资源和流量优势。即便到了版权时代,这一思维仍在延续,不管是疯狂购买独家版权,还是巨头间的合并渗透,版权资源始终都是瓜分市场份额的利器。

幸运的是,版权已经成为音乐产业里“生产力”的象征,甚至凌驾于产品和品牌之上,由之带来的利好是,整个行业都在尊重版权,或许在线音乐平台要为之付出巨额的版权费用,且最终会转移到用户身上,也让很多人看到了音乐行业的春天。

产业上下游暗流涌动

虽然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当下的主流平台,未曾公布具体的版权费用和营收情况,多米音乐作为上市公司所公布的财报,似乎可以感知到音乐平台的压力。

从2014年到2016年,多米的版权成本分别为1274.14万元、2400万元、4970.1万元,净利润分别为-4399.95万元、-5766.74万元和-2700.47万元。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多米因对北京蜜莱坞公司股权的投资比例被稀释,获得了5724.83万元的投资收益,也就是说公司的实际亏损并未止跌。

换来的结果是,除QQ音乐在2016年宣布盈利外,在版权费用成倍增长的前提下,亏损属于普遍现象。很明显,不管是出于投资者的压力还是为自身的前景考虑,如何制造盈利可能便成了头等大事,于是音乐上下游产业链开始暗流涌动。

整体来看,尽管各大音乐平台在围攻产业链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口号,表象之外主要集中在内容分发、内容打造和线下演出。

在内容分发层面,音乐播放器正在演变成为一站式的内容平台,尤其进入到2017年以来,这一态势尤为明显。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等早就把K歌、直播等内容形式整合进音乐播放器,网易云音乐在4.0版本的更新中加入了短视频,并提升了音乐专栏的权重,QQ音乐在最近的版本上加入了“音乐号”的功能,进行音乐相关的文章、视频、音乐等内容的推送。可以理解的是,在线音乐平台想要谋求的是一个站内的流量闭环,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进而夯实自身作为宣发平台的地位。

相比于价格突增的版权,在线音乐平台也在寻找更具性价比的内容生产方式。一个方向是独立音乐人,比如网易云音乐的“石头计划”,虾米音乐的“寻光计划”,独立音乐人更渴望流量和机会,在线音乐平台显然不缺这些;另一个方向是发掘优秀的草根音乐人,诸如QQ音乐的“觅乐”行动、各类校园歌手大赛等等,在线音乐平台也开始和这些活动筛选出的头部选手进行签约。

线下演出看起来是在线音乐梦寐以求的现金奶牛,且模式上出现了差异。阿里音乐的野心最为明显,斥资收购大麦网,打通音乐和票务市场的关联,并借此构建粉丝、艺人、平台三方联动的新模式;和阿里相同的是,腾讯也在下一盘泛娱乐的棋,除了腾讯音乐三大产品的引流,腾讯视频等也开始以LiveMusic等形式,不断开垦线下演出的沃土,包括演唱会的线上直播等形式;此外的百度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也在积极筹谋线下市场,依托票务分销、行业合作等逐步向线下渗透。

即便是音乐硬件这个看起来有些“添加剂”属性的盈利方式也未被在线音乐平台错过,包括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均推出了相关的硬件产业链,涉及耳机、蓝牙音箱等,将粉丝经济演绎的淋漓尽致。

躁动的长尾市场

巨头们试图打通整个音乐产业链,虽然方式各异,却成功吸引了资本对音乐长尾市场的关注。有人说,在线音乐已经打破了流量、功能和版权资源的边界。或许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激活了一个又一个音乐长尾市场。

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在线音乐平台对内容的青睐,给了音乐创作者更大的信心,典型的就是越来越受关注的独立音乐人。随之诞生了一家又一家“原创音乐服务平台”,较为知名的有郑钧的合音量、汪峰的碎月等,看起来缺少一些背景的V.Fine也在去年拿到了600万天使轮联合投资。而在未来,无论是C端还是B端市场,都有可能涌现出更多的创业者,成为整个音乐产业链上的必要一环。

另外,即便是看起来和在线音乐的巨头们有些冲突的产品,依旧得到了巨头们的青睐。以小众音乐播放产品为例,豆瓣FM、LavaRadio、跑嗨乐等等,LavaRadio被太合音乐并购,跑嗨乐则与QQ音乐达成了深度合作。传统唱片体系已经瓦解,而在线音乐巨头因为掌控力版权也就占据了市场上的主动权,小众音乐产品享受的版权红利只是一个小案例,在版权分销持续扩散的情况下,对直播、短视频等和音乐有关联的市场,都将是一件好事。

更有甚者,在线音乐还带火了一大波的周边产品,类如音乐的儿童教育、直播教学、星粉互动等等,长尾市场从来都不缺少想象力。

总之,音乐行业始终是热闹的,这种热闹不是前几年的乱象丛生,而是版权体系下整个行业由内向外的延展。或许在线音乐平台谋求的是IPO,音乐人希冀的是自己活得更好一些,其他从业者无非也是想分一杯羹,好在这些都是理性的。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