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零时,阿里巴巴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11月11日全天,2017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GMV)达到1682亿元人民币,移动端成交占比90%,1682亿元的交易额,与去年相比增长39%,比2009年双11的交易额增长了超过3000倍。
交易额华丽数据的背后是规模增速也有所上扬,不能否认的是电商一年一度的“双11”热度在消减,根据阿里巴巴历年双11成交数据显示,交易规模增速在连续4年持续放缓后再现抬头。虽然有专家宣称“互联网流量红利期已经过去。”,各大商家的活动却异常卖力。但是不少电商卖家在巨大交易额面前却更显平静,甚至有些无可奈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关阅读: 2017双11天猫成交1682亿元 比去年多了475亿
大家同打折,“大品牌”冲销量,“小品牌”不好扛
双十一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买东西便宜,打折优惠券抵扣金一套下来比平时售价实惠了不少。选择双十一血拼的消费者一般都是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人,“打几折”和“直降XX元”成了选择某家商品的重要因素。电商平台中的线下大牌们对此并不慌张,由于线上线下售价几乎一致而网售可以省下不少成本,打折后的大牌们可以在双十一这一天从容的“走量”。反观网店品牌,因为平时基本都是“走量”的策略,在给如此大的优惠,盈利压力就可想而知了。为此,近几年来有的商家选择在双十一之前一个月先涨价,再到双打折销售。更有不少网店平时上架时就标高原价,一直打折销售。如此一来消费者对网店原价的认知已经停留在虚高的层面上,电子商务乃至淘宝成功本质上最大的优势就难以体现,品牌美誉度无疑会受到影响。
为了一个双11,影响销量2个月
可以说每年从十月下旬开始,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等电商流量入口全部都是双11促销广告,电商卖家也基本上早早做了活动预告,这就导致十月下旬开始,消费者更多的会压抑下购买欲望等着双十一活动,商家的生意受到不少影响,而双十一期间,消费者会趁着优惠大量购买一些未来将要用得到的东西,之后二十天也不会有大的购买欲望。最终算来,双十一的交易额无非是积累和透支消费造就的,这1682亿成交额的背后是几十天生意惨淡的苦果。
双十一造就退款高峰期,第二天或是空欢喜
据业内人士反映,“双十一的退货率一般都在30%以上”。双十一那一天不允许退货,在11号之后的7到10天,却迎来了退货的高峰期,不少东西是消费者凑单买的,冲动之后就退回来了。正如一位买家所说:“双十一不过不行,过了也是很难受的。”
随着近几年双十一的流量向大品牌倾斜,这个狂欢的节日对中小卖家而言或许只是赔本赚吆喝,商家能挣流量挣粉丝,但实际真赚不了什么钱。
相关阅读:马云:双11我们不赚钱 刘强东:花钱不应享受假货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