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相互:迟到的爱

来源:A5专栏 时间:2019-01-03

该来的总会来的,挡也挡不住。

对于2018年的互助计划来说,这句话是非常形象的一句总结。2018年底,滴滴发布“点滴相互重大疾病互助计划”,这是继相互宝和京东互保之后入局网络互助的第三家互联网巨头。

对于并不算新生事物的网络互助行业来说,这一轮的热闹景象就像是迅猛生长的毛竹——它们可以在土层之下“潜伏”数年,但一旦冒出头,便会以极快地速度长高、扩散,在45天内就能长到近30米高,形成一片竹林……用拟人的手法来说,这就是积淀的力量。

对于今年国内的相互保险或网络互助来说,情况也是类似的。

从2011年康爱公社成立,到2014年保监会发文对《相互保险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再到三家相互制保险组织于2017年获得相互保险牌照,最终在2018年吸引了阿里、京东和滴滴的入场,网络互助已经完成了从“潜伏”到“破土”的过程。

但是,相互宝和京东互保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外力的阻碍,并不是一帆风顺。对于这个连接着千万级用户需求的领域来说,接下来究竟能否顺利长成一片竹海?

点滴相互补位

两个半月的时间里,滴滴成为是第三家推出网络互助产品的互联网巨头。在此之前,相互宝和京东互保的推出已经成功吸引了关注的目光。

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凭借强大的影响力,快速向用户普及了何为“相互保险”,让这一原本已在国内存在了四五年却仍然没有被主流认同的模式,以极快的速度进行了概念普及:用户花几元象征性的会费甚至无需费用成为会员,180天或更长观察期之后,可享受相应的赔付权利。当某一位会员身患重疾时,最高能获得大额(比如30万元)赔付,由平台的用户平摊。

网络互助和相互保险模式相差无几,最大的差别便在于相互保险牌照。

目前国内仅有三家相互制保险组织获得了牌照,其一是京东互保的运营方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其二是原相互保的运营方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还有针对建筑领域的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

牌照和资本齐聚,按照互联网的规律,有着强大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巨头一旦入场,将很快在这一领域掀起刀光剑影的角逐争夺。

相互保险却没按套路出牌,反而是上演了一出反转剧情——京东互保上线1天之后便闪电下架,官方称将进行用户体验升级后再择期推出,这一升级就升级到现在还没上线。与此同时,阿里的相互保也传出了被监管约谈的消息,十几天过去后,相互保宣布将不再对接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升级为互助计划,更名为“相互宝”。

一纸公告,显露出巨头也没法逃避的无奈。在监管的严控下,相互宝只能放弃手握相互保险牌照的信美人寿,调整为网络互助计划。单枪匹马继续“闯江湖”,只不过已不再是朝廷认可的“锦衣卫”,而成了一介“游侠”。

江湖危险,跑在前头的两位大哥也吃了亏,但无论波澜如何,网络互助模式的快速“吸粉”能力,让在金融方面一直难有突破的滴滴迫切地踏入了这一领地。

点滴相互同样定位网络互助模式,采取成员之间的互助机制:符合加入条件的用户在通过审核后,成为点滴相互成员,并可通过加入具体的互助计划获得互助成员资格、履行分摊义务。

与改为网络互助的“相互宝”相比,“点滴相互”在管理费、最高金额等方面给出了更有吸引力的方案,来弥补平台本身的弱势,来与蚂蚁金服争取用户。

相互宝收取8%的管理费,点滴相互便只收取6%的管理费;相互宝的互助金额最高为30万元,点滴相互为50万元;相互宝等待期为90天,点滴相互等待期为180天;相互宝的加入条件为芝麻信用分达到650分和满足健康要求,点滴相互则是完成实名认证和满足健康要求。

三家平台具体规则

除了条款细则上的一些差别,三家平台的玩法都延续了国内网络互助领域“原住民”们走出的模式:抗癌公社、水滴互助、轻松互助、e互助、众托帮、壁虎互助以及夸克联盟等平台,采用的均是类似“凑份子”的模式。

这种实惠、便捷的模式,比起中国的传统商业保险来,更易被接受——在中国体验过向保险代理人买保险的消费者都会心累于保险销售的不透明、不直接、不划算。这是因为在中国,保险消费的理念还很薄弱,很多消费者并不愿为了未来的小概率事件投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险是一个难卖的产品。为了补偿获客成本,销售保险的佣金便非常高,这又反过来造成了保险销售阶段的不规范促销行为,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给了相互保险可乘之机,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助力,这一模式近年来从QQ群成长为了平台。

如今,随着阿里、京东、滴滴的入局,相互保险与网络互助的热度大涨,从一个经历波折、磕磕绊绊而形成的小赛道,变成了聚光灯下的焦点。与此同时,对于行业来说,巨头的入局,也再度引发了模式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博弈。

互联网巨头的入场,给行业原有玩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冲击。在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滴滴的大平台生态中,海量的用户、数据,再加上区块链等技术的引入,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毫无疑问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这一赢在起跑线上的巨大优势,将会使垂直平台的日子更难过。小平台们唯有竭力做好产品、做好经营,形成健康的生态,才有可能获得一席之地,或者,货与“巨头”家。

对于参与其中的玩家来说,这是一场洗牌。而对于行业来说,巨头的入场是一个转折点,这个领域将在资本和用户的冲击下展开更多可能性,以远超于之前的速度进行迭代升级。

从小到大、加速蔓延的过程,需要依靠势能迈出第一步,如今势能已起,巨头入局之后的改写即使没有发生在今天,其带来的震荡已引发涟漪,向远处蔓延。

滴滴补课

网络互助模式是典型的互联网玩法,而巨头入场正是对模式的认可。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定义,相互保险没有股本无法上市,初始营运资金为负债,只能提供一般利率,没有股份制企业那样的回报。

如此一来,入局网络互助和相互保险,对巨头们来说便不算是一场财务投资。对于阿里、京东和滴滴来说,网络互助作为一项带有普惠性质的金融产品,具有强大的“吸粉”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从相互宝上线仅3天便圈粉330万、问世不到一个月便有近2000万用户的数据上便能感受得到。

网络互助本质上是社群,这一模式能够快速聚集大量用户。

不难预测,用不了多久,相互宝就将在阿里的生态内形成有效的转化和导流——据支付宝的调查,在参与调查的“相互保”用户中,有62.5%的人表示此前没买过商业健康保障,这就给其他保险产品留下了导流的空间。

同理可证,对于京东金融和滴滴金融来说,也是一样的。社群玩法是抓用户的利器,拥有资金和用户资源的巨头,在这场游戏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点滴相互的上线,滴滴金融也浮出水面。

这是自2018年滴滴金融事业部成立以来,首次集中对外呈现产品板块。从滴滴“金融服务”页面看到,目前已经上线的产品包括名为“点滴相互”的重大疾病互助产品、大病筹款产品“点滴求助”,以及健康险、理财、车险等板块。

不同于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的是,点滴相互对于滴滴来说,不是锦上添花,而更接近雪中送炭。

相较于成功上市的小米和美团,滴滴的水逆是众所周知的。乐清杀人事件和空姐被杀事件两起网约车夺命事件把滴滴推向了口诛笔伐的浪尖;随后,网约车领域群狼奋起,美团、首汽、神州、曹操等平台反应迅速,纷涌而入;网约车新政的实施也如利爪扼住了滴滴的咽喉……一系列黑天鹅过境之后,滴滴估值下跌、上市受阻,从产品、运营、营销、到管理和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被扒了个精光,生态布局上的短板也暴露无遗。

曾经的网约车霸主陷于此般困局,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滴滴在车和生态布局上的缺位。

滴滴的主业是网约车,围绕“车”,滴滴本可以凭借超过9成的市场份额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2015年10月,借助出行业务高活跃用户人群,滴滴开始尝试推出试驾业务,并逐步形成了汽车资讯、车商城、汽车用品、试驾等诸多业务,开始拓展汽车电商领域。

按照这个思路,滴滴的商业版图有着丰富的可能性:出行业务服务可以蔓延至出租车、专车、顺风车、巴士、火车票等各种场景;“车”服务可以延展至二手车、汽车零件、汽车金融、汽车保养、新车销售、汽车资讯等汽车后市场服务;此外,坐拥亿级的用户,滴滴在内容、工具等互联网维度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如此一来,滴滴在出行、汽车、用户三个维度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生态,同时各个生态业务之间也可以实现协同配合。

然而,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和“高枕无忧”的日子逐渐让滴滴放慢了脚步,接着,半路杀出的竞争对手和紧随而至的黑天鹅事件让滴滴再也抽不出手来布局生态了。

如今,滴滴在汽车和用户维度的生态建设还几乎只是无本之木,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出行业务,也在安全合规与对手层出的压力下内忧又外患。只能说,在没有形成生态的今天,滴滴苦果自尝。

没有对“车”的控制,便无法实现对“司机”和“乘客”的控制——乘客一下车便不再使用滴滴,消费场景单一,消费时间短;而司机们的忠诚度也不乐观,因为车是司机自己的,换平台是分分钟的事情,在“美滴大战”时,美团出行只要下调抽佣,司机们便纷纷倒戈。

对于滴滴来说,想要借金融为体系内司机、乘客、合作伙伴等出行生态参与方提供融资、保险、支付、理财等服务的梦想是好的,但在此之前,滴滴还有“车”这一基础课程没有补。

如今,被“勒令”调整的滴滴,终于有时间能腾出手来“修身”了。

2018年12月,滴滴进行了2018年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围绕着网约车业务成立网约车平台公司,原品质出行事业群旗下的其他业务组成普惠出行与服务事业群;原小桔车服公司与汽车资产管理中心(AMC)合并为车主服务公司;财务、法务、行政等职能部门也进行了升级和调整。

这次调整,一是抬高了车服业务的地位,而是将单车、代驾等小业务打包整合。

新车服的成立,致力于建设一站式汽车运营和车主服务平台,为网约车安全、合规需求提供资源保障,并在原有维保、加油、充电等汽车后市场服务基础上探索汽车新零售。

没有强劲的树干,怎能长出茂密的枝丫?

水逆之后,滴滴终于被打醒,调回头来深耕“车”。在强监管下,网约车业务已经接近天花板,车服业务是滴滴未来想象空间的新通道。在车服业务的基本盘上,滴滴金融服务旗下针对司机、乘客的“滴水贷”和针对合作伙伴的汽车金融解决方案等产品也有了用武之地。

急需补课的滴滴迫切地抓住了“网络互助”这个当红炸子鸡,但是这份“爱”终究还是迟到了,相比起阿里和京东的交易导向,滴滴离人和交易更远,在还没有搭建起一个完整的交易生态的情况下,滴滴金融能够走到何处,如今也只能边走边看了。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