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亚马逊推出智能购物车“Dash Carts”,让无人零售再一次成为了大众讨论的焦点。
最好的时代
Dash Carts采用“条码扫描+重力感应”的识别方式,有人认为这宣告了Amazon Go代表的机器视觉路线的失败。其实不然,毕竟Amazon Go越开越多。今年年初的首家Amazon Go Grocery门店总面积约合966平方米,能够容纳近5000种商品,差不多是Amazon Go的10倍,这足以证明技术的飞跃和商业化的成熟。Dash Carts更像是技术成熟后的商业考量,用不同产品形态来适配各种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
其实全球首家纯视觉无人店并不是Amazon Go,而是AI零售技术提供商视达SandStar与海航酷铺在2017年共同打造的。当年国内刮起了一阵无人零售狂潮,追逐风口的创业公司像雨后春笋版涌现。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往前冲,以博取更多融资筹码和品牌曝光。热钱涌入,使得竞争如同烈火烹油般激烈。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表象下,多的是劣币驱逐良币和揠苗助长的故事。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下,企业很难静下心来打磨技术和产品。
如今,投机者随风口一同散去,赛道上只剩下几个真正关注技术和商业价值的独行者,他们坚信AI对传统零售业的巨大赋能。日前刚刚获得新一轮融资的视达SandStar就是其中之一。对这些人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不少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不过对于无人零售来说,这也带来了需求和机遇。为了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各国正在不遗余力地减少人际社交接触,无形中催生了对于无人零售、无接触式购物的庞大需求。
以智能货柜为例,从存量市场来看,目前国内自动售货机保有量大约在50万台,未来完全可以被用户体验更好的智能货柜所取代。增量市场则更加值得期待,预计市场规模在400亿元以上。
根据智研咨询整理的数据,与智能售货机发达的日本、美国相比,我国智能售货机在市场普及率、使用率和功能服务上还远远不足。日本每25人就拥有一台自助售货机,人均年消费金额2270元。美国每48人拥有一台,消费额为910元,而中国7277人才拥有一台机子且平均人均消费仅为5元,仍然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疫情下的短期需求为无人零售方案商创造了更多实战演练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用户习惯。这对于无人零售技术的长远发展肯定是大有裨益的,大幅提前了无人零售市场爆发期的到来。以上种种,我们有理由相信,无人零售正在迎来它最好的时代。
无人零售之“道”
视达SandStar成立于2016年底,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无人零售技术方案商。成立时曾用名YI Tunnel,致力做技术和商业的连接。近日,视达SandStar宣布获得数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泰国电信业领军企业、泰国正大集团子公司True Corporation旗下的数字化分支True Digital Group(以下简称TDG)。此前,公司也曾获得来自BV百度风投、昆仲资本、峰尚资本、国鹏资本、墨白资本的投资。
三年大浪淘沙,视达SandStar能一直走到现在,成长为国内无人零售赛道上的领军者,跟它对于无人零售本质的深刻理解息息相关。
在创始人吴一黎看来,无人零售重点不是无人,而是它有没有通过技术手段帮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无人”只是零售终端数字化升级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外在表现。
无人零售兴起之初,曾有过一段技术路线之争:RFID、重力感应、静态识别、动态识别,谁才是最佳的技术解决方案。其实只要认清无人零售的本质,答案就显而易见了:RFID、重力感应和静态识别虽然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完成无人化结算,但数据采集的颗粒度远不如动态识别,成本上也没有优势。从数据驱动和降本增效的角度来看,动态识别自然是更好的选择。而视达SandStar一开始的方向就是对的。
顺着这个思路延展,无人零售技术的本质又是什么?是通过人脸识别和商品识别算法,将人货场中的“人”和“货”在线化和数字化,从而进行更好的匹配。立足这个价值点,无人零售技术的应用其实非常广泛,并不拘泥于智能货柜和无人便利店。将来无论是在消费者画像分析、货架陈列优化、智能提醒补货,还是选品定价策略的制定上都大有可为。
目前,这些应用已经崭露头角。以视达SandStar旗下的AI智能货柜为例,客户反馈的数据证明,智能提醒补货可帮助降低40%的补货成本。同时,智能货柜的分析功能,可帮助优化选品、定价、及陈列等一系列经营策略,从而帮助供应商提升30%的销售业绩。
正因为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近年来零售商们不断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埃森哲分析,全球范围内零售商们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支出,预计将在2022年达到50亿美元。而到2035年,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零售和批发的盈利能力将提升60%。
国内市场方面,艾瑞咨询的一份报告指出,2019年国内AI+零售市场规模达到6.5亿元。未来随着需求方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算法准确度及稳定性提升、落地效果打磨、方案成本优化等,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6.7亿元,2018-2022年CAGR达到44.6%。而零售企业在AI技术上的投入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42.6亿元,无人零售技术方案商们将有机会分走很大一杯羹。
视达SandStar之“术”
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也是崎岖的。由于国内特殊的创业和资本环境,催生出了大量玩家,但真正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客户的认知建立和消费者习惯养成也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视达SandStar开创出了一条独特的技术出海之路。
创始人吴一黎认为,海外便利店市场——尤其是北美和东南亚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对于通过技术赋能提升经营效率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客户付费意愿和能力都更强,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非常利于公司成长。
因此,2017年国内市场还非常火爆时,吴一黎就定下了技术出海的战略。并在2018年初远渡重洋参加在美国举办的NRF大会,全面吹响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号角。如今,视达SandStar的技术已经已经在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并服务了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不乏可口可乐、联合利华这样大众耳熟能详的国际巨头。
在海外市场取得佳绩后,视达SandStar也越来越受到国内零售企业的认可,相继和万达、超市发、中石化等多个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
视达SandStar的成长路径,无疑为国内同行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不过要将其付诸实践并取得成绩却并非易事。无人零售相关技术落地海外最大的痛点就在于,实施难度大,交付成本高。
众所周知,零售是一个极度分散的场景——门店分散、行业分散、地域分散。不同行业和门店的环境千差万别,必须有专业团队进行定制化的实施。即便是同一个品牌的门店,也往往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地区。光覆盖一个国家的市场就已经是不小的挑战了,更何况要在全世界多点开花。
为了做好实施和交付,2019年完成近亿元的B轮融资后,视达SandStar开始加大力度建设海外支持体系,一边自建团队,一边和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共建生态。目前,视达SandStar已先后在北京、美国设立了分公司,其中美国分公司还请来了无人零售圈资深行业专家Mike Kiser出任总经理。
在加入视达SandStar之前,Mike Kiser有32年的零售销售运营经验。他曾任美国最大的自贩机运营商Canteen的CEO,还曾是世界500强企业Compass Group的CMO及董事会成员。除此之外,Mike Kiser还曾经是NAMA(北美自助行业协会)的董事会成员。
视达SandStar能够在海外市场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得益于其国际化的团队基因。核心成员很多都有海外留学经历或世界500强外企的工作经验。
新的征程
正是出色的成绩和团队,给资本和市场赋予了足够的信心。
视达SandStar最新一轮的投资方TDG,是泰国正大集团旗下True Corporation(泰国电信和数字服务供应商)的下属子公司,是东南亚地区实力最雄厚的B端集成数字化服务供应商之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有雄厚的实力和广泛的资源积累。
据介绍,在达成本次战略合作之前,视达已与TDG所属的正大集团合作超过2年时间。在2年合作期间,视达不断打磨自身市场领先的无人零售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产品、积累得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源,展示了作为科技公司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特质。
本次与正大集团和TDG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也将为视达在AI+零售领域内提供丰富的市场支持,进一步奠定视达在全球AI+零售行业的领军地位。
可以预见,随着新一轮融资到位,拥有充足弹药的视达SandStar,将充分利用当前的特殊机遇,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布局。
无人零售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而视达SandStar也将迎来它最好的时代。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