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支付牌照 金融会成为携程的第二曲线吗

来源:A5专栏 时间:2020-09-30

9月23日,携程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澳门完成了第28场「携程BOSS直播」。据统计,这场直播吸引了571.1万粉丝,总销量GMV超6534万、总订单数达35821。

从小白到达人,梁建章仅用了半年时间,这并非是兴趣使然,而是携程正处在历史低点,他不得不为。

从现状上来看,眼下携程确实身处前所未有的险境之中。

一方面,旅游业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从年初开始就低开低走,作为排头兵的携程更是首当其冲,不仅业绩、股价双双承压,甚至还传出了私有化的消息。

另一方面在于,对于发展到一定体量的企业而言,多半都会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避免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携程却迟迟没有找到。这在携程被飞猪、美团围攻,深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显得格外刺眼。

梁建章直播带货或许可以挽救业绩,但却无法为携程找到新引擎。

其实携程早有「跨界」之心,也有所行动,金融业务就是其中的重点。最近携程在拿下虚拟银行、保险经纪、小额贷款等牌照后,又斩获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高利润的金融业务向来是互联网巨头的心爱之物,只是携程对于金融业务就有些「爱你在心口难开。」因为金融业务到了携程的一亩三分地就不再产奶,变成了别人家的奶牛。

失意的金融业务

根据工商信息显示,第三方持牌支付机构「东方汇融」的母公司上海东方汇融文化商务有限公司股东发生变更,原股东退出,由携程全资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曾在此前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其参股的上海东方汇融文化商务有限公司拟整体公开挂牌转让其 100%股权,挂牌期间征集到唯一受让人成都携程旅行社有限公司。

携程受让上海东方汇融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100%股权的申请,也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复。这意味着携程通过全资收购的方式,拿到了渴求已久的第三方支付牌照。

作为业内当之无愧的霸主,携程对金融的「野心」其实早已有之。

早在2013年,携程董事长梁建章就表示,携程将进军移动支付和面向消费者的小额信贷业务,并将美国运通当做对标企业。

当时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携程只能和市场上其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进行合作,意味着要向这些公司进行付费,对于一个交易额在千亿元级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携程甚至还要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共享一些数据,显然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携程在金融方面最初的落脚点是保险,在2011年针对旅游中的意外伤情况成立了保险代理公司。随后携程的金融业务版图便开始逐渐扩张,进入了投资理财、消费金融、产业金融等领域。

不过这个看似全面的布局,其实是存在漏洞的,即迟迟没有取得核心牌照、争议不断以及业务「钱景」不明。

与360数科脱胎于母公司一样,携程的金融业务在起步阶段,乃至如今都需要母公司的大力扶持。

以C端业务为例,携程在模式上选择了与滴滴、美团等巨头跨界做金融相似的「中介」,左手用户右手金融机构,而入口则有独立的「携程金融」App和携程官网以及携程App中的金融频道。

在成立保险代理公司后,携程又参与创办了众安在线,是其9家机构股东之一。2016年初,携程又和去哪儿联手进军互联网保险市场。

投资理财方面,携程在2014年成立了「携程财富投资」;2015年成立了「上海携程小额贷款」,进入小额贷款领域。

2016年,携程与上海银行、红杉资本、博裕资本联手成立了上海尚诚金融,携程持股37.5%,是第二大股东,借此进入了消费金融领域。

一年后,携程成立了产业金融部门,首批客户为连锁酒店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方式还是「放贷」,为其提供30万到1000万的贷款额度。

与此同时,在拿到支付牌照之前,携程就通过收购、入股等方式拿下了虚拟银行、保险经纪、小额贷款、消费金融多个牌照。

而支付牌照的长期缺位,正是其争议点之一。

2017年,携程的金融业务就曾因没有支付牌照而被律师实名举报,「携程在没支付牌照的情况下,发售以礼品卡为载体的预付费卡,涉嫌违法开展第三方支付行为。」

尽管携程在回复中表示自己完全合法合规,但在举报被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受理后还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携程金融的投诉也屡见不鲜,其中的多数都与暴力催收有关。

与此同时,金融业务的高利润属性到了携程手里也失去了魔力。

以消费金融为例。携程金融在这方面的主体「尚诚消费」在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期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虽然在2018年全年实现扭亏为盈,但净利润仅有2043.19万元,不仅与头部企业过亿的利润相比差距较大,放在整个行业也只能算是三流水准,与携程的体量更是不匹配。

在业绩上除了参股的消费金融业务表现不佳,携程在产品上的表现也不如人意。

以携程旗下的消费分期产品「拿去花」为例,2018年上半年这项业务的营收为1203万,净利润仅有120万。同时业务在贷余额不足5亿元,246亿元的自有资金授信大多尚未启用,可见这款产品是缺乏活力的。

携程做金融的「必然」

成立于1999年的携程,在创业时代过得比其他创业公司要「舒服」一些。与其他公司相比,被称为「携程四君子」的创始团队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创办携程之前四人在各个方向上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比如担任CFO的沈南鹏,在这之前担任德意志银行董事兼中国资本市场主管;梁建章在做CEO之前是甲骨文中国区技术总监;执行副总裁范敏此前则是上海旅行社、大陆饭店总经理;季琦也是互联网老兵,且熟悉销售。

这个豪华配置帮助携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沈南鹏曾回忆,携程在C轮融资时非常艰难,因为这个时候风险投资不再青睐互联网公司,「但大家对我们四个人团队的信任,让我们走出比较艰难的、充满了挑战的时刻。」

如果算上在2013年到2015年与艺龙、去哪儿的竞争,那疫情将是携程面对的第三道坎。上次的结局是,携程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解决战斗,从此坐稳了业内头把交椅。

然而从业绩上看,即便没有疫情的影响,已经是国内最大旅游集团的携程已经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营收增速持续放缓,净利润忽高忽低。

2017至2019年,携程的总营收分别为268亿、310亿、357亿(人民币,下同),同期的同比增速为39%、16%、15%;同期的净利润为22亿、11亿、70亿。

支柱业务「票务」的营收增速也在逐渐放缓,2017年这部分业务的营收为122亿元,同比增长38%,到了2019年这项业务的增速则下降到了8%。

因此,携程的第二道坎其实早就来了,而迈过这第二道坎的办法也不难,那就是寻找新的增长点。从成绩单来看,住宿、旅游度假业等业务虽然扩大了携程的营收规模,却没能解决营收增速下滑和净利润忽高忽低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携程选择持续加码金融业务也就不难理解了。拥有流量优势和旅游消费场景让携程的获客成本比趣店们低,同时金融业务的高利润属性也能为财报做贡献。

而且互联网巨头跨界做金融不乏先例可循。领路者支付宝自不必说,腾讯的金融业务也已经成为了营收主力。2019年,腾讯金融科技业务的营收不仅是各版块中增速最高的,规模也与游戏业务相差无几。全年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收入增长39%至人民币1014亿元,游戏业务的收入为1147亿元。

除阿里、腾讯外,美团、滴滴等新晋巨头也都盯上了这块蛋糕。

只是虽然做金融是互联网巨头的大势所趋,也有路径可以参考,但正如上文所说携程金融业务的进展并不顺利,背后的原因其实既有行业共性也有携程自身的问题。

共性问题在于,无论是支付牌照缺乏还是暴力催收,这些都是互联网巨头跨界做金融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两方面栽跟头的也不只是携程。

美团旗下的重庆美团小贷就曾在今年5月被焦作中级人民法院认定为「违法从事发放贷款业务」。在黑猫和聚投诉上,同样存在大量关于美团小贷的投诉,投诉的内容多是侵犯用户个人隐私、暴力催收。

也就是说,支付牌照的缺失以及关于暴力催收的投诉,其实只是携程金融的表面问题。如果把携程二字换成美团结果也没什么不一样,可以和之前爆出的「大数据杀熟」归为一类。

其实携程金融业务的真正问题在于其自身,这有两个突出的表现。

首先就是携程依托旅游消费场景聚集的流量虽然具有高单价的属性,但消费频次不高。

与携程相比,美团的单价虽然低,但频次要高出数倍,这使得美团可以积累下大量的数据,进而优化自己的风控系统、交易模型,之后的商业化除了收取手续费还可以用经过数据喂养的系统为传统金融机构做赋能,做到一鱼多吃。而携程恰恰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收佣金仍然是其金融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考虑到前方已经有蚂蚁金服做榜样,携程金融业务的路径和轮廓也应大致如此。尽管携程和蚂蚁金服、美团都有流量和消费场景,但数据上存在的先天劣势,让携程从出发起就和蚂蚁金服差了半个美团。

其次,尽管梁建章曾拿出美国运通的例子证明携程做金融的可行性,但其实二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虽然二者都是从旅游行业切向金融,美国运通以国外成熟的信用卡体系为依托,携程也搭上了中国发达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和移动支付的便车,但携程在时间点上慢了半拍。

携程虽然在2011年就进入了保险领域,但直到2017年才成立单独的金融部门,此时不仅移动支付的格局已定,新面孔也越来越多,错失先发优势的携程如何在金融业务上追回失去的时间成本是摆在它面前的一大难题。

另一方面在于,携程对于金融业务的定位并不清楚。

梁建章曾用美国运通做对比,前方也有蚂蚁金服探路,但从携程在金融上的广撒网式布局来看,没有找到指引发展的战略重点。

另外,携程金融业务目前的模式也只是做流量生意,这在互金行业只能算是初级阶段,距离高一级的技术驱动相差甚远。

由此可见,携程在拿下支付牌照后固然扫清了一大障碍,但能取得多大的成果还是个未知数。

相关文章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