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36氪WISE大会上,社交平台探探的联合创始人潘滢出席并做了演讲。
六年前,探探以一款“网红”产品横空出世,成为当时年轻人的社交新宠。当时国内同类产品有多款,最终只有探探存活下来,发展壮大至今。潘滢在演讲中透露,截止2020年12月份数据统计,探探累计注册用户破4亿,实现互相匹配逾200亿次。
这两个数字在几个月前探探发布六周年数据时,还是3.6亿和151亿。在演讲中,潘滢提到,在探探上,如何平衡两性的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而最终探探的算法主要学习女性的偏好。
观念变迁,当代女性到底要什么?
算法可能是最先知道的
“得女性者得天下”,这句话是非熟人社交的共识。但在今天,它显然有了更进一步的含义。因为今天的女性比以往更“难懂”了,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
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变了,她们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必然会变,但这种新的期待又夹杂着种种矛盾和纠结,时时和传统性别文化中对女性的要求发生碰撞。
今天,男性在关系中要的东西其实没变,依然是传统那一套,但女性要的东西显然变了。可是今天女性对情感、伴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她们自己可能也没想清楚——变化是模糊不清、暧昧不明的。
好在算法可以从她们的行动中去学习。
“我们在做算法之初的时候,简单地想,我们要给女性用户找到她喜欢的男性,给男性用户找到他的喜欢女性。但是后来我们改了,变成给女性用户找她有可能喜欢的男性,给男性用户去找有可能喜欢他的女性,之后我们配对的成功率就有很大的提升。”潘滢透露,探探的推荐算法主要学习的是女性的偏好,然后将她可能喜欢的男性推送给她。
换句话说,我们不妨理解为,这个平台上,每一对匹配体现的都是女性的喜好。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用户会感觉,在线下那么久都遇不到一个喜欢的男生,但在探探上找到喜欢的男性,居然挺容易的。有位95后女同事告诉我,她在探探上滑到的都是做金融的,她的闺蜜滑到的却都是做音乐影视的——两位姑娘住的不远,但喜好明显不同。共同的体验就是,探探推送给她们的男生,她们都很有兴趣认识一下。
这意味着,通过对女性6%的右滑率进行学习,算法或许比女性自己率先发现了她们的需求。作为一个女性,这一点其实还真的挺愉快的。上面那位95后女同事在探探上认识过2个男朋友,虽然没有到结婚的程度,但着实是她喜欢的类型。
也许正因为这种从女性思维做产品的设计逻辑,探探上的女性用户非常活跃。潘滢介绍,在探探平台上,尽管男性的右滑率比较高,是60%,女性右滑率6%,但女性日均滑动照片次数为300次,而男性的滑动次数是200次——女性比男性的滑动次数要多一半。从这个指标上来看,其实女性是探探更积极的使用者,她们在为寻找潜在恋爱对象大范围浏览候选人。这一点,也颠覆了一些人对社交产品的想象。
无论是观念上还是经济上,女性都在变得越来越独立,无数新时代的爱情脚本正在探探上发生。“探探发展早期的时候,姐弟恋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潘滢介绍,探探平台上发生了很多颠覆人们传统认知的爱情故事,这让她更确定做这件事的价值。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关于人工智能的性别偏见已经引发了业界学者的诸多讨论,女性视角缺失会导致人工智能充满偏见,或是忽略掉一些因为性别盲点而看不见的需求和特点。“她经济”崛起的大潮下,女性视角的探探或会遇到更多的机会。
单身人口2.4亿,
“孤独生意”永不过时
孤独,是一门很大的生意。
根据民政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成年单身人口就已经达到2.4亿人,这些人中,又有7700万人目前处于独居状态。而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成人独居的数字,将继续上升达到9200万人。
全球单身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是瑞典,该国以51%的单身率稳居世界“单身狗”率之首。但要算绝对人数,中国则以庞大的人口基数获得领先。
城市化让个体生活越来越便捷,但情感、精神的缺口却是更为复杂的问题。用社交软件进行人际扩列或者寻找爱情,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刚需。探探良好的财务数据证明了社交软件的价值:
从探探母公司刚发布财报看,第三季度探探的净营收从2019年三季度的3.100亿元增至7.289亿元(约1.074亿美元)。按此计算,第三季度探探净营收同比增长达135%,主要是来自直播服务净营收的增加——探探直播服务营收为3.967亿元(约5840万美元),也有部分来自探探增值服务净营收增长。
商业化平稳铺开,财务稳健,营收持续增长,探探的“孤独生意”做的有声有色。社交软件是互联网对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过程中,对个体孤独感的回应,而人口的流动,也从没像今天这么广泛、频繁、大规模。
“我估计今天在场的很多人也会有这种体验,中国很多年轻人在大学毕业以后,会到一个新城市开始工作,或者上学时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城市。这个时候,以前的社交圈已经脱离了,新的社交圈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个城市里面每天工作、生活很忙,圈子又很小,几乎一年认识不了几个朋友。”潘滢在Wise大会当天的演讲中,也提到了人们普遍的孤独。
除了上学,工作中的流动也非常普遍。有位叫Zoe的探探女用户对此颇有同感,她在离婚后开始用探探重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Zoe在探探上认识过一位刚从外地调来北京的工程师,对方在北京不认识任何人,也不熟悉O2O之类的生活工具,就用探探去认识些本地朋友,建立基本的非工作关系网。“你想,如果你从其他省市、其他国家来到北京,人生地不熟,能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认识人呢?可不就是软件吗?”
“观念红利”逐渐释放,
“网恋”黄金时代还未到来
探探今年动态不少,除在疫情全国宅家隔离期间,迎来一波意外上涨之外,直播新业务低调开展,势头不错,占据季度营收增长的大头,健康的财务状况背后,是用户实打实的付费意愿。
不过,探探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左滑无感、右滑喜欢,双方同时右滑则匹配,可以展开交流。这种双盲机制非常适合内敛的中国人——“其实你每天走在城市里面,你会发现有很多很多跟你一样单身的年轻人就在你身边,每天都会跟你擦肩而过,但是你就是没有机会去认识他们。因为在大街上或者在地铁站里看到一个你有心动感觉的人,绝大部分的人可能是没有勇气冲上去打招呼。”
潘滢提到了探探的双盲机制。“我们当时其实想的是,就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去给大家制造一种全新的相遇方式、一个相遇的场景。在这个相遇的场景里,你要做的只是左滑右滑,非常简单,而且你每次给出一个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是保密的,没有人知道——对方是不知道的。谁喜欢了你、谁不喜欢你,你也是不知道的,完全是一个双盲的选择。”
这几年,探探的发展跟中国的婚恋观、交友观、性别观念的剧烈变迁是同步的。
中国的社交文化是基于熟人社会发展起来的,婚恋、社交更是与家族关系网紧密捆绑。没有搭讪文化,也不鼓励异性之间交往,应试教育反对“早恋”,孩子们没有足够的社交教育,只有在上大学、大学毕业后至结婚前短短几年之内,是男女交往的“合法的”窗口期,年轻男女要赶鸭子上架似的去逼迫自己“解决单身问题”。
社交软件成了一种刚需。潘滢在36kr大会的演讲中提到,早期QQ对用户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网恋。“我高中班里面的女同学,有三分之一的人,老公居然是在QQ上认识的,所以QQ还是我们那一代人脱单、网恋的工具。”
互联网的普惠和连接功能,在网恋这件事上发挥到了极致。很多不会恋爱的人、不会去结识异性的人,在探探上获得了恋爱的机会。
一位叫杨杨的北京互联网公司从业者表示,自己的圈子女生不少,但跟她们“张不开嘴”去说话,所以在大学毕业后谈过两段恋爱,全是在探探上找到的女朋友。这也是很多人的实际情况。
尽管用这款脱单神器恋爱成功的人往往热情安利,但作为新生事物,很多人对用社交软件认识男/女朋友抱有顾虑。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观念中对新生事物的保守态度,同样也隐藏着机会——随着人们对“网恋”越来越习以为常,对社交软件上认识朋友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或许也是探探这样的产品形态,能抓住的最大的时代红利——不是单身人口增多,也不是独居青年人数上涨,而是当代男女观念的变化。
潘滢以前也曾对媒体表示,“当我们还在用QQ认识新的朋友时,被生造出来的‘网恋’这个词语的负面意思也非常强,但时间证明了究竟哪一边才是对的”,潘滢坚信,中国的“95后”还有更年轻的族群,在生活方式上一定会更加向往个体自由,而不是被拉回文化中更传统的一面,因为追求自由是基础的人性,与国家和文化没有关系。
“我们非常理解,一直到今天,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年轻人,不敢用一款交友软件,这个我们都很理解。但是其实可能你还抱有偏见的时候,别人已经收获了爱情。”潘滢表示,“如果你也还是一个单身的年轻人,如果你也跟我们的用户一样,觉得现在很孤单,那其实我觉得你不妨稍微大胆一点,也许你和你真正的爱情之间可能就只差勇敢这最后一步了。”
在会后的采访中,潘滢也对探探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我们希望跟上新的技术迭代,跟上新的年轻人多种多样的需求,我们希望成为陪伴这一代人、跟他们的生活产生关联,成为给他们带来价值的社交软件。我们甚至想陪伴下一代人,解决他们越来越多的需求。”潘滢透露,探探也在进行一些泛社交的探索,“很多还在实验阶段,我们想让大家在这儿能够干更多的事情。”
本文来自公众号: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2lvEmZl8eD18-wMMvU6A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