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前邀请码炒至10万元,如今官网变灰、社交账号清空,这家AI新贵的闪电迁移折射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潮涌。
7月11日,打开Manus官网的用户发现一则突兀提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而就在不久前,这个位置还显示着“Manus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的乐观声明。
同时,Manus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内容已被清空,所有历史更新消失不见。这些变化印证了近日业内流传的消息:这家曾创造邀请码10万元天价的AI新锐企业,正在对中国区业务进行重大调整。
01 官网突变,战略转向信号明确
Manus官网的“地区不可用”提示没有任何过渡说明。访问者无法获取更多信息,也无法正常使用服务。这种突然变化引发用户群体困惑,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询问帖。
社交账号清空行动同步进行。Manus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内容全部消失,官方信息渠道被切断。这种操作在科技行业极为罕见,通常预示着重大的战略转向。
对于这些变动,Manus官方回应称:“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这一声明虽然承认了调整,却未直接解释官网及社交媒体的变化原因。
02 裁员与迁移,中国区业务重组
此次调整涉及人员结构的重大变化。据多家媒体报道,Manus中国区原有约120名员工,此次调整中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
其余约80名非核心员工面临裁员,公司提供了N+3到2N的补偿标准。这一补偿方案高于中国劳动法规定的最低标准,显示出资本推动下的迅速决策。
实际上,总部迁移早有预兆。今年6月,Manus的广告已出现在新加坡地铁和公交站。更早的线索可追溯至2023年8月,一家名为“Butterfly Effect”的实体在新加坡注册,由开曼群岛母公司全资控股。
03 资本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压力
Manus的调整与5月完成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直接相关。这笔由硅谷顶级风投Benchmark领投的交易使公司估值飙升至5亿美元。
然而,融资触发了美国对华技术投资审查机制。根据2025年1月生效的《特定国家风险投资审查条例》,美国资本对中国AI领域的投资需报备或受限。投资者明确要求Manus迁址新加坡规避审查。
芯片断供问题同样紧迫。美国持续加码对华芯片管制,今年3月连H20、L20等“低配版”AI芯片也被纳入禁售范围。Manus研发负责人在内部会议中坦承,无法获取英伟达最新AI芯片导致产品迭代受阻。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指出关键:“不同于AI大模型开发商,Manus做的是应用和服务,需要多个大模型支撑。如果企业设立在中国境内,就只能用中国国内的大模型。”
04 新加坡总部与全球招聘
迁至新加坡后,Manus启动高端人才招募计划。招聘岗位包括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月薪高达8000-16000美元(约人民币11万元/月),年薪超130万元。
这一薪资水平约为国内同类岗位的3倍。新加坡正成为中美科技博弈的受益者,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该国AI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45%。
Manus计划将中国与国际业务完全分离,海外实体通过开曼架构运营。其国际扩张路线图已明确指向日本、东南亚及中东市场。
05 挑战重重,前路几何?
Manus面临用户流失的严峻挑战**。数据显示,其月活跃用户从3月的2000万峰值降至5月的约1000万。尽管官方称实际月活“略小于该数据”,但下滑趋势明显。
竞争对手正在快速追赶。前百度高管创立的GenSpark仅以20人团队,在45天内实现3600万美元年化收入,用户增速是Manus同期的2倍。
更严峻的是巨头入场。Google近期推出AI虚拟试衣功能,直接切入Manus可能的目标市场。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言:“对于Manus来说,因为做得早,先发优势的时间窗口不会太久”。
新加坡招聘网站显示,Manus母公司Butterfly Effect过去一个月发布了14个高薪岗位,AI工程师月薪最高达1.4万美元。高薪抢人背后是残酷的生存竞赛。
Manus面临双重挑战:前有Google等巨头入场蚕食市场,后有GenSpark等新锐以两倍增速追赶。官网那行冰冷的“地区不可用”提示,不仅标志着一家公司的战略转向,更成为中美科技博弈下中国AI企业出海潮的缩影。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