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人工智能论坛上,滴滴联合创始人、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向外界展示了公司的几项关键进展:无人驾驶车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与广汽埃安合作打造的L4级Robotaxi车型将在年底正式量产。在硬件配置上,这款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全球首款前装量产L4级Robotaxi车型配备了包含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在内的33个传感器,构建了完整的感知系统。其中,睿创微纳提供的车载红外相机凭借其独特的全天候感知能力,成为自动驾驶安全感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与其他传感器共同构建起360度全场景感知网络。
图片来源:滴滴自动驾驶
01破解极端场景难题:红外技术彰显独特价值
在自动驾驶的落地进程中,极端环境下的感知可靠性一直是技术突破的难点。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
在亦庄的一次夜间路测中,路灯昏暗导致摄像头无法识别躺在路边的醉酒行人,激光雷达也仅捕捉到少量点云(与周边树枝难以区分),而红外相机在100米外就精准识别出目标,测试车提前减速避险,成功应对'1000万公里才出现一次'的极端风险场景。
图片来源:滴滴自动驾驶
睿创微纳车载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优势在于不依赖可见光,而是基于物体热辐射成像原理,通过感知温差生成图像。这一特性使其能够在低光照、强眩光及雾、霾、扬尘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提供稳定可靠的环境感知数据,有效弥补传统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的感知局限。
02体系化安全:Robotaxi迈向规模化的核心支柱
在Robotaxi迈向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阶段,安全已成为行业公认的生命线。滴滴自动驾驶将其发展路径紧密围绕安全维度展开。根据其“三个五年计划”,滴滴计划在2026年底前,在特定区域推出体验接近人类驾驶的Robotaxi服务,并实现商业模式验证,这一目标目前有望提前实现。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强调:“我们运送的是人的生命,我们始终把安全作为不能妥协的第一优先级。”
图片来源:滴滴自动驾驶
行业对安全的极致追求,深刻影响着技术方案的演进。滴滴通过构建“AI+硬件+场景”的协同体系来应对复杂挑战。在硬件层面,滴滴与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前装量产L4级Robotaxi车型配备了包括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及睿创微纳赋能的红外相机在内的33个传感器,构建了360度全场景感知网络,并采用了关键系统的双套冗余设计。例如,红外相机在低光、眩光等恶劣条件下,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视觉传感器的感知局限,其在亦庄夜间路测中成功识别路边醉酒行人的案例,凸显了安全感知系统在应对极端场景中的实际价值。滴滴将其自动驾驶服务逐步融入现有的出行网络,通过“混合派单模式”在真实场景中持续验证和打磨技术。这种渐进式的落地策略,既是对技术安全性的务实考量,也有助于逐步建立公众信任。
03产业生态共建:从乘用到商用的全方位布局
睿创微纳在车载红外热成像领域已形成完整生态,覆盖前装嵌入、定制及消费级加装方案,在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乘用车领域,睿创微纳已与滴滴自动驾驶、广汽、比亚迪、吉利、长城等10多家头部主机厂达成合作,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强化夜间及恶劣天气感知能力,为驾乘安全保驾护航。在商用车领域,睿创微纳的产品已在无人驾驶矿卡、干线物流运输、矿井特种车辆等场景落地,携手卡尔动力、智加科技、中科慧拓、踏歌智行、陕汽孵化的质子汽车、博雷顿、雷沃重工、潍柴等企业,为解决特殊环境下的感知难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案。随着全球法规对车辆安全要求的不断提升,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美国、欧盟等主要市场对夜间AEB等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这些趋势正推动红外感知技术成为满足强制安全标准的关键路径。
04全球竞赛加速:红外感知构筑安全基石
当前全球Robotaxi领域竞争日趋激烈,除滴滴自动驾驶外,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持续扩大测试范围,小鹏、地平线及英伟达等行业巨头也相继布局。特斯拉在美国上线的Robotaxi服务,更标志着全球竞赛进入新阶段。在这场围绕商业化落地的角逐中,确保复杂场景下的感知安全成为行业共同挑战。睿创微纳车载红外热成像技术,为解决这一行业共性难题提供了关键路径。该技术在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联合打造的前装量产L4级Robotaxi车型中,已展现出在恶劣环境下的独特感知优势。
图片来源:滴滴自动驾驶
随着全球Robotaxi迈向规模化应用,安全已成为决定技术落地速度与质量的核心要素。在这场深刻的出行变革中,睿创微纳车载红外热成像技术正以其独特的全气候感知能力,为自动驾驶感知安全体系提供关键支撑。
除了在车载红外技术领域持续深耕以外,睿创微纳也正推进4D成像雷达等技术的协同布局,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车载多维感知体系,助力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建立更加完善的安全标准,推动智慧出行生态向着更可靠、更安全的方向持续演进。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