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字化转型将驶向何处?存储如何保驾护航?

来源:A5专栏 时间:2023-06-15

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李永华

“XX行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经常被谈及。

在金融行业,“深水区”说法却很少出现——这里的数字化始终在“深水区”。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行业一直走在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总是有新的建设要求,总是在寻求技术创新,又总是面临新的挑战。

正因为如此,“金融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如何构建”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究竟如何去做?

不久前,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召开,华为数据存储产品线总裁周跃峰发表“新应用、新数据、新安全,持续构筑可靠金融数据基础设施”的主题演讲,对当下金融行业数字化面临的新情况以及如何应对进行了系统阐述。

从内部需求到外部推动,金融数字化存在敏态稳态长期共存、多云多地域部署、生成式AI爆发的难题,如何直面问题,快速转型?从数据基础设施的角度,有一份答案摆了上来。

存储技术、产品与方案创新成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力点。

数字化架构基本盘:既要保障传统的“稳”,又要带来创新的“敏”

对金融数字化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这里先从内部最基本的数字化IT基础架构谈起。

任何一个金融企业的数字化,都离不开两大部分:核心系统与非核心系统。

前者,支撑所有与钱直接相关的内容,包括存款、贷款、转账……一向是金融企业最核心、最敏感的区域,侧重安全性与稳定性;

后者,面向市场开拓,包括手机银行上的各种服务,高效而准确的风险评估,精准的客户营销……这些新数字化业务系统是一个金融企业能否符合时代趋势、获取竞争优势的主战场所在,侧重对市场的敏捷应对。

这类新应用不断出现,倒逼IT基础设置进行适配。

一个求“稳”,一个求“敏”,在数字化建设的浪潮中,稳态与敏态很多时候本就是矛盾的,企业往往只能取其一。

但银行等金融企业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差异巨大的应用必须长期共存于一个数字化系统当中,必须既要“稳态”、又要“敏态”,哪边都不能偏废。

金融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能同时支撑这两种应用的数字化架构基本盘。

这实际上在倒逼IT基础设施创新。

因为,无论是传统核心业务系统还是新数字化业务系统,都被底层存储所支撑,与数据存储强关联。

稳态,在应用性能的诉求层面,要求金融数据基础设施能够做到微秒级时延和数据强一致性;在安全层面,要求金融数据基础设施拥有高韧性、高可靠性,一方面出现事故的几率必须无限低,另一方面要杜绝任何的数据丢失问题。

作为对比,在很多行业,虽然稳态要求同样高,但一些时候出于成本等考量也允许细微的事故或数据丢失出现,而金融行业必须做到数据零丢失。

敏态,在应用性能层面因为需要快速匹配客户需求、支持对客户体验的改善,金融数据基础设施就必须做到可扩展性好、弹性强,且有很高的软件版本微服务化技术支持。

直白地说,上头变化很快,底下的数据基础设施必须要能快速跟上,要做强力支撑,而不是“拖后腿”。

好在,以华为全闪存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为代表,市面上已有相对应的产品与方案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

首先,华为全闪存配置的主存储架构十分契合金融业“稳态”要求。

目前,华为全闪存在性能上能做到微秒级稳定的时延;在可靠性上做到了RTO(服务中断时间)无限接近0,RPO(数据丢失量)等于0,能完全胜任核心系统对稳态架构的追求。

另外,华为存储能够推动建设一套主存储+分布式存储有效配合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帮助业务敏捷上线、弹性应对来自业务线与客户的需求。

其技术方案已经支持10万级TPS的高并发,以及10PB级的高扩展,在当下市场环境下,足以应对各种“新应用”对数据基础设施的“索求”。

只要有益于金融企业开拓市场、打破发展天花板的新应用,都可以在这个数据基础设施上“自由生长”,不用担心IT“后勤”跟不上。

敏态业务带来新变化“多云”成为新常态

在金融行业,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新型数字应用蓬勃发展,不同类型的应用往往采用不同的云部署。

全球89%的企业,都选择了多云架构,国内金融企业也在加速相关转型升级。

为了充分发挥公有云、私有云的差异化优势,满足数据安全、避免云厂商锁定等多样性要求,多云已经是金融业大势所趋。

然而,多云往往面临整体上数据管理的困难。

这是因为,不同“职能”设定下,不同的云需要有自己的业务独立性,来保证效率与安全(这是合理的诉求,在金融业更严苛),因此其数据也必须自成一体,客观上造成了不同云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的“数据孤岛”。

其结果,是数据相互之间比较难以沟通,典型如,按需调度数据实现跨云流动可能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

来自数据基础设施的创新正在解决这个难题,华为全局文件系统GFS就是如此。

通过统一的视图,金融企业相关管理者可以让数据实现跨域、跨集群、跨厂商、跨云共享。其中,跨地域、跨云的数据共享还支持即时性和便捷性更强的统一数据调度,数据访问效率可以实现3倍的提升。

如此,多云与“一朵云”的差距被无限缩小。

容器作为云原生的技术,是企业实现多云战略的最佳途径。在金融机构中,大量的云原生的应用需要迁移到线下匹配不同的业务场景的需要,必须对数据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匹配,企业IT架构中的存储、服务器、网络需要适配容器平台,更平滑地支持云原生技术应用,对于存储来说,就需要提供高效、可靠的容器存储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变革不是整个“推倒重来”,而是一定范围的优化调整,这就需要容器云与企业原本的数字化系统进行各种“接驳”,如果方式不佳,部署过程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成本。

基于OceanStor Dorado NAS全闪存的华为容器存储解决方案,与广泛的容器生态伙伴进行合作,通过CSI和存储端到端优化,如此容器云的资源发放效率大大提升,可实现容器云的快速部署和稳定运行,容器云的变革成本被大大缩小。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了应对业务浪涌,传统数据库正逐步被分布式数据库替代。在金融分布式新核心场景下,存算一体的分布式数据库面临诸多问题。

由于存算一体往往采用服务器本地盘存储数据、一主多备的策略,存储与计算高度“绑定”,存和算很容易出现“一边资源浪费、一边业务饱和”的状况(实际中往往是计算侧的资源浪费情况较多)。在资源利用率低的同时,随着业务发展,扩展IT基础设施时变得很麻烦,系统总体可用性不足。

在一些金融企业的实践中,近万台服务器CPU资源利用率还不到10%,而巨量服务器里更庞大数量的硬盘,其健康度和故障的运维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而华为分布式数据库存储解决方案可实现100%的性能提升、秒级切换以及50%的TCO降低,存算分离的分布式数据库能帮助金融企业打造真正高性能、高可靠的存储底座。

总之,面对金融行业IT系统在多云部署的现状,企业可以通过布局全局文件系统、容器存储及分布式数据库,构建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满足数字化转型要求。

敏态业务的新场景探索:不断追赶AI时代的价值

当前,AIGC爆火,个性化理财、智能客服、产品设计……AIGC在金融行业大有可为,值得企业深入布局,很多企业也在试图通过创新应用落地抢占市场先机。

但是,一个适合金融垂直场景的AIGC产品要落地,金融机构面临大模型训练并行化及参数、数据集倍数级增长的要求,IT基础设施架构需要随机而变。

华为存储将提供专门针对生成式AI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同时,通过训练数据随路处理、向量化索引,能够将预训练处理从天/周级降低到小时级,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同时降低成本。

结语

金融行业始终在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数据基础设施的创新正在满足金融企业急速变化的多样性需求。存储作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正在做出自己的贡献,展现出护航金融数字化蓬勃发展的深度价值。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项目推荐

标签: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