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和华为在造车方面又有了动静。
苹果自动驾驶部门主管换人;在美国设立汽车组装厂,并开始与全球汽车电子供应商展开初步合作洽谈;将与台积电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芯片;预计2024~2025年,“Apple Car”将会正式亮相。
而华为最近也再次对外强调了关于汽车方面的走向。表示华为内部正在整合汽车业务,并且在发布的《关于应对宏观风险的相关策略的决议》中明确说明“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一个致力于造整车,一个坚决不造车。同为科技巨头,为何苹果与华为在造车方面所选择的模式大相径庭?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二者选择的道路,又是哪一条才更为理性和现实呢?
一、苹果造车华为不造,不同模式背后因素复杂
12月9日,苹果将旗下代号为“泰坦”的自动驾驶部门移交给了人工智能部门高级主管John Giannandrea,主要任务是开发最终可用于苹果电动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
这是苹果最近一次在造车方面的动作。在苹果CEO蒂姆·库克看来,电动汽车也同手机一样是电子产品,只不过体积更大。或许是基于这种看法,在手机行业叱咤风云的苹果也对造车一事颇有信心,并且早早地开始着手准备。
早在2013年,苹果就宣布了进军汽车领域的“iOS in the car”计划,紧接着推出“泰坦计划”,立志打造一款完全颠覆汽车行业的全新车型。之后又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并于2017年在旧金山湾区的公共道路上进行测试。
从2017年到现在,苹果已经获得了超过100项的汽车专利技术。到2019年,苹果的专利技术已涵盖了充电、车载系统、车体结构优化等多个方面,同年还收购了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Drive.ai。到2020年,苹果已释放了近40项专利。
从这些年的动作与成果不难看出,苹果在汽车的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有兼顾。
早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面世之时,乔布斯就曾引用过计算机图像接口先驱Alan Kay的话:“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制造硬件”。
乔布斯应该是很认同这句话的,除了引用之外在实践中也坚持这样做,因而苹果的业务都是“软硬兼顾”。在苹果的汽车专利中,也包含了硬件创新、人车互动与智能驾驶系统几大类。从数量来看,苹果的智能驾驶系统专利占比从2016年的22%上升至2019年的41%,车辆硬件创新设计专利占比由2016年的11%增长到2019年的37%,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而华为在造车方面则与苹果大不相同。 近日,华为已经把做汽车部件的BU合并到消费者业务中,BU主要负责车载雷达,车载信息系统等。在造车方面,华为并不想造整车,而是强调聚焦ICT(信息、通信和技术),致力于帮助车企造好车。
不造车是华为一直秉持的原则,不过在造车业务上,华为与苹果也不是完全相异的。过去华为强调车联网,整体定位是提供车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如网络、通信模组、云数据中心等。而在今年的Mate40手机发布会上,华为汽车业务首次参与并提出新品牌概念,可以看到华为还想做汽车大脑:既有操作系统这样的软件,也有芯片、MDC、激光雷达等硬件的支撑,同样是“软硬兼施”。
尽管有相通的部分,但苹果与华为在造车一事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一点在对外界的态度上也有所体现。
苹果的造车业务虽然也能看出不少端倪,但实际上颇为神秘,许多消息和进程都是外界像拼图一样拼凑得来的,而苹果本身对造车技术之类的消息一向是讳莫如深。苹果有钱、有技术、有规划,但更倾向于关起门来自己做,而不想去与其他车企有过多的关联。
华为则是专注输出解决方案,想要将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变成汽车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系统、计算平台、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例如由HI提供的强大算力和操作系统、智能座舱计算平台、激光雷达、AR-HUD等智能化部件,都是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成果给尽可能多的车企服务。
而在与车企建立合作关系一事上,华为也是不遗余力。宝马、奔驰、沃尔沃等都已成为华为的合作伙伴,正在洽谈中的比亚迪也颇有希望。
在造车的模式上,并没有谁对谁错,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初衷和路线的规划不同,所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以及未来可能得到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那么这两种在造车领域的模式,到底哪个更理性,并且更具“普适性”呢?
二、华为模式更具“普适性”,苹果则像在“赌博”
苹果为了汽车业务,在美国设立汽车组装厂,并开始与全球汽车电子供应商展开初步合作洽谈。说白了这其实也是代工,就如同苹果手机由富士康代工一样,或许是因为库克真的将汽车看作“大型电子产品”,以为汽车的制造套路也可以与手机相似。
自己造车确实符合苹果一贯的“封闭”模式,苹果想通过整车制造将一套完整的软硬件系统进行整合,就像其手机里搭载iOS系统、使用自家开发的功能那样,通过生态系统闭环建立起“护城河”,从而成为“汽车界的苹果”。
许多造车新势力进入这个行业之后,都声称要做“汽车界的苹果”,而苹果也企图像在手机行业那样再度掀起波澜,但即使是苹果亲自下场,也未必能成为“汽车界的苹果”。
造车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按照这个思路,花钱找个代工厂,直接把这些东西组装到一起就能大功告成了。中国近年来崛起的造车新势力也多采用代工模式,而且在工信部去年1月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也明确鼓励汽车代工模式。
然而,汽车代工模式受到的质疑与争议从未停止过。去年蔚来汽车起火事件频发,更是将代工模式推至风口浪尖:4月22日,一辆蔚来ES8在西安自燃;5月16日,一辆蔚来ES8在上海自燃;6月14日,一辆蔚来ES8在武汉自燃。
蔚来在去年6月27日召回部分汽车,并且“甩锅”给宁德时代所提供的模组电池,然而随后宁德时代也发布声明表示“不背锅”。后来给蔚来代工的江淮代工工厂也被质疑,当时蔚来选择江淮代工就有诸多非议,因为后者的品控能力不太被外界看好。
实际上汽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各方恐怕都推脱不了责任。汽车是重资产,并且关乎人身安全,在每个环节都该慎之又慎:需要每一关的严密把控,需要技术的充分融合,需要各方面的磨合与默契,更需要丰富的造车经验。
如果条件允许,谁都想有属于自己的汽车工厂,可就算有自己的工厂也没法万事大吉,就连特斯拉这种行业先锋也是屡屡被事故缠身,更何况苹果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企业呢?
即使苹果在手机领域做得再好,在汽车领域的专利和技术再多,也没有办法弥补经验方面的缺失。为什么大家更容易信任老牌传统车企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样积累下来的经验是无可取代的。即使苹果实力强悍,缺乏了这样的积淀,想要真正造出能够量产并且品质足够的好车,也是极其困难的。
简而言之,科技巨头想亲自下场造整车,要操心的事太多,而且还容易“费力不讨好”。汽车并非手机,不是把各个部分安放在一起就大功告成了,所以哪怕你是苹果,想成为“汽车界的苹果”也并非那么容易的。
相比之下,华为在造车一事上所选择的模式就更加理性和务实。 华为方面明确表示,尽管这两年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但华为必须清楚ICT基础设施才是华为公司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越是在艰苦时期,越不能动摇”。
既然不造整车,华为为何还要费心进入这个行业呢?其实对于华为而言,汽车也是新赛道,华为主营的通信业务在美国的不断打压之下,虽然表现顽强,但造成的客观影响也不能被忽视:业务天花板早已见顶,荣耀也已出售,核心业务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华为必须找一条新出路,而汽车行业制约没那么多,自主研发机遇更大,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此外,汽车行业的变革机会也很多。尽管销量增速放缓,但汽车零部件的增量市场不断扩大,对智能系统和新技术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此时华为把自己转换为造车环节中的一部分,提供合理的方案与优质的服务,是非常现实却理性的选择。
对于造车这种关乎生命安全的行业,应该抱有敬畏之心,然后量力而行。 相比之下,华为选择的模式更为稳妥。这当然不是说苹果选择的路是错误的,只是说苹果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路,看上去更像是场“豪赌”。在这条路上,谷歌、百度等科技巨头都曾经遭遇过很大的阻碍,苹果这些年走得也并不顺畅,但勇气可嘉。
根据实际情况和所求结果的不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考量,至于在造车这条路上,苹果与华为的最终结果到底如何,还有待时间去验证。文/东方亦落
A5创业网 版权所有